|
「聚焦十一五」:中国经济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经过「十五」规划四年多的努力奋斗,中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百分之八点三的水平,二○○五年人均GDP将超过一千三百美元。预计「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百分之八左右。……
|
|
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的条件与路径
在国亲两主席连宋先后访问大陆时,不仅提出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的问题,而且在促进两岸经贸实质性交流方面提出许多可操作性措施,两岸经贸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长计议,很有必要讨论建两岸共同市场的条件、内容、路径。……
|
|
中华自贸区:加速西岸四地经济一体化
台港澳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哪些挑战?为何必须加速与大陆整合?为何说两岸四地应加速中华自贸区的建设?中华自贸区如何分阶段实现?中华自贸区实现的可行性如何?……
|
|
两岸共同市场的理念与实践
2005年4月底,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赴中国大陆访问,他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先生会见达成的几项共识中,最引起关注的是双方同意“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
|
「两岸共同市场」的挑战与可操作策略
就两岸经贸往来之需要而言,由于目前两岸仍然缺乏参与全球贸易谈判之合作机制,以及「全面性」地处理两岸经贸衍生问题的共同规则,对于未来两岸经贸发展与互信关系之建立,极为不利。因此,有必要务实地思考两岸建立共同市场或经贸合作机制对两岸经贸的意义、挑战与可操作之策略。……
|
|
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污染治理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应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发展机制,全面规划、分层次分阶段推进。……
|
|
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国穿越「资源高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约束矛盾日渐突出,是像发达国家一样攀登「资源高山」,走「资源-产品-污染、治理」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从半山腰的「隧道」穿过去,其关键就是能否解决好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控制资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
两岸关系出现难得的契机
今春以来,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各方的努力下,多年来持续紧张的两岸关系出现了明显的缓和气氛,2月的春节包机直航、3月的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登陆探路,4月底5月初,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分别举行高层会谈,将两岸政党的交流与互动推向一个高潮,并在岛内形成一股“大陆热”,两岸关系出现了有望进一步改善、甚至突破僵局的难得契机。……
|
|
连宋大陆行之后的两岸新局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三月下旬率团访问大陆,与中共达成「十项共识」,遭致陈水扁当局痛批并发出「罪责化」因应,以吓阻连战、宋楚瑜两位党主席先后登陆。后因诸项考量,扁改变态度愿支持连宋访陆「投石问路」,惟却一面祝福、一面呛声,否认「九二共识」。在美方高度期盼北京与连宋会晤后,亦能顺势促成两岸执政当局之接触与对话,关键却在于扁当局能否认可「连胡会」与「宋胡会」之诸项共识,……
|
|
应以新思维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自今年开春以来迄今,两岸关系历经起起伏伏可谓前所未见。首先有孙亚夫副主任与李亚飞秘书长来台吊唁辜振甫董事长;继之以春节包机开启两岸阔别56年来首次民航机「双向、对飞、不中停」;再则,因为《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促使两岸关系陷入低迷。然而,伴随着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访问中国大陆,促使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相继到大陆进行「和平之旅」与「搭桥之旅」,……
|
|
从美国看连宋登陆及中美台三角关系发展
台湾在野党领袖、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两党和中共建立起正式交往。现在还不能肯定民进党执政期间两岸“平等谈判”是否有可能恢复,至少台海两岸关系出现缓和、回到“不独不统”的相对稳定状况;在反对党信誉升高的同时,陈水扁政权渐进式“台独”进程受挫……
|
|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编者按:本文揭示的“中国为大、台湾为小”的观点、以融合思维构思两岸统一进程的“共同缔造论”以及对解决台湾问题要有信心、耐心及决心等观点,对所有关心两岸关系及中国前途与命运的读者均有重要启迪,敬希垂注。……
|
|
中国新领导核心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新意
北京对台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原则性和持续性,决策者当然会根据国际形势、台湾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格局的演变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但调整的部分往往比较微小和隐晦,外界难以觉察。然而在胡锦涛主持对台工作后的两年间,对台政策调整力度之大、步调之快、反应之迅捷灵活,都与以往迥然不同。笔者以为有四个方面的变化最值得注意。……
|
|
温家宝访印:拓展中印合作新阶段
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一九八八年,作为中断了三十四年后第一位印度首脑访问中国,使中印两个几十年来关系上的裂痕消失。中国最高领袖、改革开放之父邓小平对拉吉夫说:「近几年有一种议论,说下个世纪是亚洲太平洋世纪,好像这样的世纪就要到来。……
|
|
印中关系新范式:从「安全困境」转向战略伙伴
众所周知,印度和中国从一九八零年代开始稳步地改善了关系,惟一的例外是一九九八年五月印度核爆的短暂后遗症。不过,国际评论界很少有人看到两国之问战略合作的潜力。过去两国政府经常发表「指点天下」的声明,并且倡言建构多极世界秩序,关于周边形势发展却很少实质上的共识。……
|
|
中印战略合作:理性的选择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分别与一些大国或国家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筑这种关系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大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为自身的发展营造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一九九六年江泽民主席访问印度时,两国建立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
|
从文明对话高度发展中印关系
中国总理温家宝四月访问印度,会是二零零三年六月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A.B. Vajpayee访华与温家宝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以后的又一次高潮。中印两国关系会像两国的经济发展一样,不断上升,这是毫无疑问的。……
|
|
「三农」话语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从社会流行语可以知晓,有两个时期,社会特别关注「三农」:一是改革开放后的前七年即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五年,如包产到户、家庭承包责任制、一号文件、万元户、乡镇企业、撤社(人民公社)建乡(乡镇政府)等成为社会甚为流行的话语,在各种媒体出现频率很高;……
|
|
「人文经济」:中国发展新道路
作者探讨了「人文经济」的定义、本质、发展人文经济的目的及意义,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思维、新路径;而「人文经济」将是既符合当前和未来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又顺应世界潮流的最佳战略选择。……
|
|
协调发展:与时俱进的“硬道理”
邓小平在他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今天我们需要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加上「协调」一词以进一步强调:协调发展也是硬道理。这样强调并不是说,邓小平当初没有关注协调发展。实际上,在南巡谈话中,协调被几次提到。概括地说,邓小平的协调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邓小平是注重协调发展的。他不仅强调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而且还从长远的战略观点谋划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