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出,中国统一具有国际面与两岸面两个方面的影响,两个方面又是互相关联的。对国际因素分析,必须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矛盾:国际因素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国际因素的延续性和变化性、中国战略的国际面和两岸面。只有顺应时势,观念更新,才能在处理矛盾时高屋建瓴,豁然开朗。
国际因素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中国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统一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三项任务的核心当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如果不顺利,就无法吸引台湾,和平统一就有困难;在迫不得已使用武力时,也将力不从心;即使统一了,也无法承受统一的代价,因为代价可能相当昂贵。由此可见,大陆作为中国的主体,举足轻重。但反过来,祖国统一也能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加战略优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其意义十分重大。
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祖国统一的焦点主要反映在台湾问题上。台湾问题具有国际面与两岸面两个方面的影响。国际因素极其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压缩“台独”的国际空间,对于抑制“台独”是绝对必要的条件。“一个中国”的原则已经深入人心,举世公认,世界上的大国和绝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台湾“邦交国”未超出三十个,且多为拉美和非洲小国。
美国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其总统最终都反对台湾“独立”,把鼓吹“台独”者视为“麻烦制造者”。在如此国际氛围中,台湾“独立”几无可能。小布什总统于2002年在克劳福德农场会见江泽民主席时,明确宣布“反对”台独。2003年6月胡锦涛主席与小布什总统在法国埃维昂会晤时,小布什指出,美国将继续“一个中国”、三个公报、《与台湾关系法》、反对“台独”的政策,对台湾当局发出了警告。有的美国学者说得更明确:如果台湾决意不顾美国利益而宣布“独立”,美国可以不为台湾而战。1
澳大利亚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亲密盟友。但是,《澳大利亚人报》主编保罗.凯利写道,美国应该意识到,“一个中国”的政策极少在澳大利亚受到质疑。没有人支持台湾实现“独立”,台湾已享有事实上的“独立”权益,澳大利亚人没有理由为改变现状而送命。他还警告说,如果中美关系破裂,责任在美方而不是中方,有些澳大利亚人会认为,维系美澳联盟的代价是不值得的。在与中国的关系上,澳美之间的态度分歧比美国人普遍意识到的更为严重。2澳大利亚的观点可以代表大多数邻国的想法。在国际的强大压力下,即使台湾当局宣布“独立”,台湾的反对派力量也可能运用各种方法,终止“台独”执政。
尽管国际因素对于制止“台独”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它对于促进中国统一的影响又是有限的。“反独”与“促统”虽有联系,但不能等同。在很大程度上,“反独”是被动的承诺,“促统”则是主动的行动。世界各国在“促统”上的作用就比较有限,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国和邻国出于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更关心维持现状,保持和平、稳定与繁荣。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各国一般的心理是,并不希望崛起的中国因统一而变得更加强大。在两岸分裂的情况下,它们虽然也担心两岸关系紧张而造成的安全影响,却可能从两岸分别获得更大的益处。它们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支持维持分裂的现状,对中国统一抱有疑虑,更不赞成中国以武力对付“台独”或外力入侵。同是小布什总统,虽然公开表示“反对台独”,是一大进步,但他在各种场合,说得最多的还是“和平解决”。他在克劳福德农场对记者的谈话中,三度提到“和平解决”两岸问题,反映了他的关切所在。现实表明,美国虽然奉行一个中国、三个公报的政策,但《与台湾关系法》也决不废弃。并且,美国不断在售台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升级,事实上侵蚀了《八.一七公报》的规定。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不战、不独、不统。连台湾民进党学者林浊水也在两年前就注意到,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在“双重加码”,即一面强化与中国大陆的经贸往来,一面又增加对台军售,在亚洲把美、日、韩、台、菲等联结成准北约式的军事同盟。3
日本也奉行了类似的政策。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突飞猛进,经济相互依存空前密切。2002年日本的财经界领袖达成了共识,把中国的崛起视为日本的机遇,将日本的经济战略重点转向中国。然而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又提高日台间官方人员交往的层次,达到课长级,交流的问题也从纯技术上升到政策性;强化日台安保对话,日本通过的“有事法案”也始终不肯讲明是否包括台湾海峡,为自己留下模糊的余地。
东盟十国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已经更上层楼,2002年中国朱镕基总理与东盟各国首脑于柬埔寨金边会晤时宣布,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10+1)。但是,东盟各国加强军备的目的之一是“抵御中国经济威胁”。而新加坡前外交官、国际问题研究所荣誉书记埃里克•周写道,“台湾是‘东盟+3’方程式中的政治未知数”。台湾问题如果激化,可能使各国分化,破坏地区主义。而只要存在不安全的因素,美国的安全保护伞就会存在。4
第二,假设台湾万一宣布“独立”,世界各国的态度不是铁板一块,也不会凝固不变。当今世界上既有整合也有分裂的潮流。即使在“一个中国”原则被普遍接受的条件下,台湾还有二十多个“邦交国”,说明它的经济实力和“银弹政策”还有一定的效力。近年来台湾的民主化也赢得了许多同情。再加上世界各国总是出于本国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的考虑,并不乐见中国的强大。国际法既有承认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本原则,也有尊重事实的处理惯例。因此,中国的统一主要依靠两岸中国人的决心、毅力、勇气和智慧,无法指望别国为中国的统一而主动操心费力。
第三,虽然从地缘战略上看,各国并不从内心支持中国统一,但是如果两岸中国人坚持要统一,外界终究无法阻挡。朝鲜半岛是有说服力的实例。由于南韩北朝坚决地宣布支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国际社会不得不重视其诉求,而且准备应对朝鲜半岛统一以后的局势。值得重视的是,目前世界各国也开始思考中国统一的可能与前景了,各国智囊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于2002年底出版新著《中华崛起》(The Emergence of Chunghua),他预言,台湾将在2005年至2008年左右加入中华联邦组织。此论激起了日本和台湾的热烈争论。美国的争论也在兴起,因为美国的政策一直认为,只有大陆采取武力行动,中国统一才可能实现。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往来达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以至于美国经济学家沃勒斯坦预言,两岸已经开始了经济整合,并可能在未来二十年内达到统一。5美国历史学家南希•塔克(唐耐心)更明确写道,美国应当意识到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指出,万一台湾决定与大陆实现统一,美国将不能反对,也没有多少选择方案来阻止它。美国在台湾海峡有许多利害关系,如果把任何方案强加于人,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也不会赢得两岸的人心。6这种声音将来会更加响亮。
从短期看,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深化,无论台湾当局如何阻挠,经济发展与合作仍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进。经济合作和社会交往的扩大,能够为中国统一奠定基础,但它不可能自然地转化为统一,也不会立竿见影。从长期看,两岸中国人才是决定祖国统一的主人。国际因素毕竟是外因,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只重外因而忽视内因,就会把资源过度地投向外部,削减了投向两岸的分量,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在国际因素与两岸因素之间必须达到平衡,找到良好的结合点,否则会造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势,徒然提高外国身价,消耗我们有限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归根结底要争取台湾民心。民心认同则统一水到渠成。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离祖国统一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大量的台商进入大陆,许多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尚未认同大陆,更毋庸说争取岛内的民心民意了。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大陆的态度是定量,追求统一的态度不会改变,但具体政策在变,变得更自信,更灵活,更包容;而台湾的态度是个变量。两蒋时代台湾当局主张统一,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独”喧闹升高,但还维持现状。未来台湾人民对前途是不明确的,也是不一致的,它证明争取人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台湾的民意测验表明,越是年纪轻学历高的人,越能接受和平统一的理念,它反映了希望之所在。台湾民意对当局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而民意的变化取决于国际因素,更取决于大陆的变化和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