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对参拜问题有重大判断
目前依靠参拜靖国神社来提升自己的支持度,看来这条路走不通。现在看来安倍是做了判断的,可以说是做了大的判断。如果他要是通过判断,认为参拜靖国神社可以高扬自己的地位,那中日两国的关系就糟了。安倍对此做了重大判断,看来方向已经转变了。这个判断,对中日关系来说是好的。
安倍和小泉有四大不同
总体上,安倍和小泉的不同在哪些地方呢?
第一是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对安倍的需求不一样,现在日本社会不再需要领导人在政治问题上继续强硬下去了。
第二是安倍资历太浅,从资历上讲他与小泉不在一个档次上。
第三从风格上看,小泉是比较感情用事、意气用事的人;而安倍是比较理智的人,是能够转变的。
第四是决策方式不同。小泉是独断专行,就一个人做,一个独裁者。日本有大量的人,都评论小泉是“希特勒”;这不是外国人包括中国人对他的批评,而是日本无数评论都这么说。评论说小泉是一个非理性的人,善于煽动情绪、感情。
安倍正处于创业期的善变阶段
我看安倍竞选以来,有一些非常高明之处理。安倍是在不断地改,有些时候一天之内都能有所改变。历史上的问题就不用说了,已经从那儿走到了这儿,仿佛已经不是以前的安倍了,好像短期出现了两个安倍。有的时候“老安倍”冒头,所以出现了有时候答辩不一样的状况。我之前曾经表示,安倍现在经常表现得“前进一步、后退一步”,但是总体上在前进。因此,今后安倍也会出现倒退现象,我们不要太过于乐观,也不要有甚么过敏的反应,今后很可能冒出原来的那个安倍。
当然,只要他在日本内部受到批评,只要他认为某些事情违背日本根本的利益,他还会改变。因为安倍一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第二个是修正得非常合理,而且从修正可以看出,他的资讯反馈得特别快,有些事情是在一天之间,对于中国的反应就再反映到他的政策之上了。比如说,他对于“政经分离”问题,他就不太提了,但是对日本国内他说政经分离。很多事,安倍表现出惊人的高明。
现在是安倍的第一阶段,处于创业期,正是属于善变的阶段。
现在安倍是如履薄冰,没有与中国叫板、较劲的任何资本。所以,这个善变的特征还要继续下去。
如果明年七月安倍在参议院选举中赢了,就开始进入第二期,然后纔有第三期。
在第一阶段打好基础非常重要
就我们的对策而言,我们必须打好基础。我现在最怕的是,在历史还有其他问题上,不能发出错误信息。就是要把中日关系纳入健康的轨道,可以使所有问题让他学习好,然后不用我们说,他都能够知道。对于第一阶段的打基础,不要给出错误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进入第二期,将会有一个自信的安倍。而自信的安倍,就会出台他的一些修宪、日美同盟关系的主张。
但是第二期,就是有一个风险,就是安倍都放心了,都已经走上轨道了,没有甚么问题了,然后在十月份再参拜靖国神社。这个风险是有的,不能说完全没有。
中日关系转型成功
对未来的中日关系怎么看?我认为以安倍访华为标志的此次转型,是特别成功的。第一是实现了首脑互访和会晤,打破了僵局,这于中国、于日本是都有好处的,大家都巴不得这个转机到来。
第二,对于所有我们认为应该推进的交流项目,都给他提出来了,马上就要搞。甚至对于历史共同研究,过去都无法突破的,过去关系最好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法达成协议。
我几年前就主张共同研究历史,我们不接这个招,实在是太被动了。怎么不能共同研究呢?共同研究只能对我们有利。
对于中日关系前景,我认为会变好,但有不确定性。
江新凤:中日关系已经走出死胡同
涉及战略利益要磋商解决
江新凤
|
安倍此次来访,对缓和两国国民的对立情绪和改善双边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
安倍政策的三大支柱
我认为,安倍的路线,基本上还是沿袭小泉的路线,但感觉比小泉要灵活、善变,不像小泉那么固执、傲慢。安倍在侵略历史等问题上,当首相前后态度出现明显的变化,属于“在其位,谋其政”的协调型政治家,善于审时度势,性格也不像小泉那样我行我素、独断专行。
如果安倍政权是一个长期政权,他的政策可能有三个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继续巩固对美关系。这一点,作为日本外交政策的第一支柱,他将继续贯彻下去。
第二个支柱,主动改善与中韩的关系,修正小泉“唯美是从”的脱亚政策,在入美入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安倍把这一项视为当务之急。
第三个支柱,树立“正常国家”形象,包括将来可能修宪,寻求加入常任理事国,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
中日关系开始走出死胡同
安倍上台后,中日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而且比我们原来想像的要乐观得多。我对今后的中日关系发展也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小泉执意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将中日政治关系引进了死胡同,无路可走,而现在已经从死胡同里走出来了。
在靖国神社的问题上,我感觉双方基本上已经跨越了这个“死结”。应该说,安倍在竞选前后,变化是非常明显的,确实体现了“在其位、谋其政”的政治智慧。
当上首相后,尽管他没有明确表示不会参拜,但从竞选至今过程表明,他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开展安全领域的交流对话
我想重点从安全领域谈一下。
近年来,由于政治关系恶化,在安全领域双方对对方的不信任感日益加深,例如,日本对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一直抱有很深的猜疑和戒备心理,这一点从每年一度的防卫白皮书和日本政要的言谈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而中国对于日本修宪、改自卫队为军队、扩大自卫队的职能范围甚至核武装等问题,也表示出忧虑。尤其是在东海油气开发问题上出现针锋相对的局面,令人担心可能会产生军事摩擦。但“公报”对此作出了增信释疑性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