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锋:“利益地区化”过程牵涉与世界的平衡、和谐
我从地区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和谐世界”是胡主席当政以来中国对外战略的一种新的提法。主要的背景是:
国际关系的变化深刻而广泛
现在从地区,甚至全球角度有这么几个特点值得注意,冷战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九一一之后,国际关系的调整更加深刻。第一个表现,就是我们过去一直在谈的意识形态因素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冷战结束之后,虽然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中意识形态的因素还很明显,而且在外交战略中考虑很多,相互之间自觉不自觉地用意识形态作为衡量的标准,或者是将之作为是否潜在敌人的重要尺度。但是九一一之后,恐怖主义的强力冲击,使这个因素有了新的定义。就是说,现在威胁来自甚么方向?意识形态的作用怎么评估?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对于全球化,过去可能判断不一致,但是在目前阶段应该说受到迟滞,很多反全球化的力量出现。尽管全球化在中国还是正面肯定的多,但是整个全球化的发展并不顺利。即使在地区合作发展比较快的东亚,合作也不是非常顺利。
再有就是西方一直倡导的民主、人权、法制等等,这些年来最后所实施的结果,也让实施者、促进者和接受者都有反思,比如说东亚地区的民主化进程及其结果都有问题。
在中亚、中东、东南亚,都在发生一些关系的变化。
传统联盟关系发生了变化
还有一点,就是一方面地区的合作加强了,同时传统形成的联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非常担心美国利用双边的同盟关系,来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进行遏制,或者进行阻滞。但是这一两年,这个方面发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比如说澳大利亚和韩国对美国同盟的"务实"表态,还有东盟国家对于美国关系的这种两面性。这些问题,使得美国也反思这种双边的联盟关系,是不是在新的形势下还能像过去那样铁板一块。这也暴露出美国同盟关系的底线。
由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地区关系的变化,使大家看到了过去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问题,诸如,中国在地区合作关系中,过去的一些非常传统的东西,是不是还能使用?中国应该采取一些甚么相应的措施?
再有就是美日关系、中日关系的复杂性。现在一般认为,美国与日本的关系非常紧密,而且有针对中国的一面。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日本在中日关系上的这种强硬态度,会把中日矛盾,扩散到美日的联盟与中国的关系,这并不一定就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中美日关系实际上也是动态的,如果仅仅从静态的角度看,还不能解释今后这种地区关系的变化。因为在东亚地区,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且其中又牵扯到与美国的关系。
中国需要考虑如何加入地区合作
第三方面的变化,讲的是地区。现在地区合作非常活跃,中国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对地区合作从不适应到被迫的适应,再到现在比较主动地参加,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但是同时,这种地区的合作,也在向中国提出一个挑战或者说是考验:就是中国以甚么方式、甚么身份来加入到地区的合作。比如过去美国、日本还有其他西方国家对这个地区的介入,都是有着不同的方式,那么中国应该怎么样?靠中国的市场?靠中国的资金?还是靠中国的政治、传统的文化与历史影响?
我们把周边关系当作"首要",那么要通过甚么管道和手段来实现这个"首要"的战略目标?我觉得,中国对此需要更加具体化的考虑。
以前我们也认为周边很重要,但是现在中国实力增强了,怎么样把这个"首要"做实,做到我们所需要的战略层次。
当然,总体上地区合作呈现一种好的趋势,就是通过这种过程,中国在加入到地区认同里面,可以把中国的利益与地区的利益捆在一块,将中国的"利益地区化",这样通过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使中国的利益得以实现。这样也使得中国在这个地区与西方的矛盾,不再突出地以双边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而是作为地区与这些西方国家的关系问题体现出来。
这也是一种趋势,中国现在恐怕也要考虑如何在"利益地区化"的过程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且还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同时平衡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在这里,就是涉及到各种平衡与和谐的问题。
于淑杰:建设“和谐世界”有利弱化恐怖主义
和谐世界”是中国文化对外的新拓展
“和谐世界”这个概念的提出,我感觉应该是从国内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发展而来的。前一阵子,这个"和谐社会"的概念在中国大范围宣传,老百姓基本上都接受了。
由此而将这个概念推向国际关系的这种大的格局当中,实际上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向当今世界进行的新拓展。也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这是从文化角度来讲。
另外,更主要的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在基本上是美国主导的一超独霸的格局之下,在其他一些准大国与美国就建立单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的斗争的过程当中,中国提出这样一个“和谐世界”的概念,使一些准大国处在了比较有利的地位。
所以“和谐世界”的内涵,就在于一种“和而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谐”本身,并不是要求完全在一个声音主导下。比如像一个大的乐队,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是由不同的乐器和谐地奏出的音符。世界格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因此中国提出这样一个和谐的概念,就是主张世界可以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求得共生共存,和谐互信互利。
在安全领域建立新的国际合作观
我一直比较关注反恐问题,所以就把建设“和谐世界”这个概念放在国际安全的框架里来谈几点认识。
我觉得“和谐世界”的提出,充满了一种大局的意识,是带有充分民主意识的大的安全观。在当今恐怖主义这种非传统威胁成为威胁全球安全的主要因素的背景下,国际安全的理念也要打破过去那种只是从本国的安全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冷战思维。需要树立一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共生、共存的新的观念。
从这一点来说,构建“和谐世界”,恰恰符合这样一个时代的发展要求,乃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安全观,它也是维护全球持久和平和战略稳定的基点。
就是说,针对恐怖主义这样一个当前的主要威胁,在反恐当中应该怎么样利用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来进行反恐活动?我觉得树立这样几个观念是比较重要的:
一个是要树立国际合作观。就是说,现在恐怖主义的威胁是无国界的。由于这样一个特点,必然要求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在安全合作方面不能做一个旁观者。现在我们看到,国际恐怖主义的势力有无孔不入的趋势。比如美国加强了本土的防卫,它就打美国在海外的利益;美国加强了对海外利益的保护,它就打美国的盟友或者与美国合作的一些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要把恐怖主义看成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将之作为人类共同的敌人,在这其中负起一个责任。
那么在这样一个合作当中,加入到这个反恐的统一战线当中,恰恰能够反映出建设“和谐世界”思想所倡导的这种国际合作观。没有这种合作意识,就无法担任人类对世界的责任;没有这种合作精神,也就实现不了我们追求的世界安全。就是说,在国际安全领域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合作观。
建立新型的文明共存观
铲除孳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主要的一个就是文化冲突或者文明冲突,还有经济上的贫富差距,这是导致恐怖主义愈演愈烈的主要根源。
所以说,建立一个新型的文明共存观,以宽厚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和信仰,促进各国人民的和解和对话,协助贫穷落后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该是建立和谐世界主要的和基本的内涵。
这是从铲除恐怖主义根源的角度,来建立“和谐世界”的问题。而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时候,也要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就是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的一员;穷国和富国,都要团结一致,协同作战。而且不论国家采取甚么样的政体,在反恐的斗争当中,都应该建立一种相互透明、公开的资讯网络,达到资讯共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体现出世界大同。就是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连成一个大家庭,大家一致来对付恐怖主义,那样恐怖主义就没有藏身之地了。
反恐也应谋求“和谐世界”
而不是为自己谋求霸权
在反恐当中,要建立一个旨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反恐观。现在我们看到的现实就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反恐联盟,打了一场又一场的反恐战争,不仅没有铲除恐怖主义,没有削弱恐怖主义,反倒日益陷入以暴易暴、越反越恐的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能对美国在反恐当中的某些做法,有着相当的针对性。美国实际上越来越暴露出一个甚么特点呢?比如说反恐只是它的一个幌子,从最初很多国家大力支持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没有经过联合国的允许,自己就仅仅以"相信"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为名,向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实际上,美国借用反恐战争之名,谋求的还是全球的霸权。
反恐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有时的确不太容易处理好这种关系。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已经有十几年了,一直都没有解决好,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内矛盾或者民族矛盾的问题,还有一个国外势力、西方插手的问题。
[郭震远插话:恐怖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破坏和谐的行为,只有遏制住这种行为,我们才能达成一种基本和谐。对于反恐,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最终达到和谐,是很重要的。这种宽容心,不是只针对恐怖分子的。]
必须强调的是,不要被美国所谓的反恐大旗所迷惑,它实际上是一种障眼法。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在中亚设置了几个军事基地;而在南亚地区,与印巴两国升级军事合作。
还有美国在中东,把中东作为打击恐怖主义的主要基地。可是大家很明白,美国在中东的目的并不单纯。
就是说,如果真正要消灭恐怖主义,应该是旨在建立一个和谐世界,不是说仅仅为了达到自己国家的目的,谋求的是世界霸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