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民主直觉与反直觉﹕试由验证理论评析民主
熊玠(美国)
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

  第二﹐虽然说一个制度有了选举与政党政治﹐并不一定是民主制度﹐但世界上现存的民主国家无一没有选举与政党政治之存在。问题就出在这里。最简单的例子﹐当推美国两党政治的选举制。由于要执政就须要经过选举﹐而由于选举决定谁来执政﹐所以两个政党首要之机乃在尽量扩大其票源。从验证理论眼光来看﹐由于政府处处在为争取扩大票源着想﹐所以它无法将扩大全体社会福祉定为优先。用学术语言来说﹐就是一个以扩大票源为优先的政府﹐不能照顾到对全面社会达到最大福祉的『最适状态』 (Pareto optimality)。所谓『最适状态』﹐意即全体社会享受到最大可能的福祉﹔而全体社会福祉与公正之伸张﹐不以牺牲任何少数民众之利益为代价(注一)。政党竞争造成民主制度政府沦为扩大票源 (而非扩大社会福祉) 的机器﹐是反直觉的发现。可由三大原因解释﹕(一) 政府不能因考虑未来的社会福祉而罔顾争取目前的票源。因为没有目前的选票就不能当选执政﹔ (二) 在社会上﹐任何能照顾到『最适状态』的政策取向﹐俱可能输于一个『次于最适状态』(suboptimal) 的选项(见以下例证一的说明)﹔(三)因此﹐无论现任政府采取的政策如何完备﹐反对党可以用一个『次于最适状态』的取向为号召﹐在选举中击败执政党(见以下的例证二)。

  例证一﹕任何能促进『最适状态』的政策取向

  俱可能在选举中输于『次于最适状态』的取向

  我们假定选民可由甲﹑乙﹑丙来代表﹐他们各自的选择如下﹕


  其中 X’输于 Z﹔ Y’输于X﹔ Z’输于Y (提示:横看比较第二与第三选择栏﹐和第四与第五选择栏﹐再对照甲﹑乙﹑丙 各自的第一选择。

  例证二﹕反对党可用一个『次于最适状态』的取向为号召﹐在选举中击败执政党
 
  假设社会在某时段正处于X 境界﹐而这是执政党所认为应该维持的﹐因为它是不以牺牲任何少数民众利益而能达成的社会『最适状态』。又假设有多数的人民倾向将现存状况改进为 Z ﹐尽管 Z 境界将牺牲某些少数民众的利益。如果反对党在这情况下主张将社会推向Z 境界﹐它一定可以在选举中击败执政党。而后果将是社会选择了一个『次于最适状态』的取向(即未能同时照顾到某些少数民众的利益)。这是因为票选多数决的缘故。这也是反直觉的发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