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金融科技时代银行业如何转型?
http://www.CRNTT.com   2019-07-29 08:26:34


  中评社北京7月29日电/当今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中,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金融科技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它关系到整个金融业、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格局。实际上它已经成为银行在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一种生存能力。

  第一财经发表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文章分析,一、面对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银行纷纷加快了转型的步伐。这固然是形势使然,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说这是一种“倒逼”的结果。但回顾这些年来银行的发展历程,也应该说这是中国银行业自身与时俱进、不懈努力的结果。

  说起银行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人们往往多从银行这是为了应对竞争和发展需要而不得不为之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似乎银行就是一个偏传统偏保守的行业,面对科技进步只能是被动地适应。其实,银行业一直是对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非常敏感的一个行业。历史上每次重大科技变革总会深刻地反映在金融业、银行业的发展轨迹之中。例如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Libra,实际上就是一些市场主体想把一种新的技术与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相融合的欲求和冲动。当然对Libra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有些事可能并不会那么简单。历史证明,凡是那些体现了时代发展趋势,符合金融基本原理的技术创新就能够促进金融运行的进步。当初就是印刷业及其防伪技术的进步催生和促进了纸币的发展,就是通信和交通的进步延展了银行服务的时间、地域,就是电脑和IT技术让金融数据的瞬间处置、让海量的金融交易的实时完成变为现实。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更是重塑了银行业的商业秩序和经营理念。

  远的不说,近些年来金融科技就直接触发了银行业的三次重大转型和变革。第一次是电子化转变,20世纪60-70年代,银行主要还是通过手工方式记账和处理业务。到了80-90年代,金融作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告别了手工记账、算盘计数的历史,实现了业务自动化、电子化处理。紧接着,中国的商业银行陆续设计开发了自身的核心业务系统,将客户经理、资金结算、风险控制等功能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以账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为金融服务的转型升级以及后续的业务流程再造打下了基础。想当初,也就是在三十来年之前,客户在哪家银行的某个营业网点存了钱,他就必须在这个网点才能取出自己的存款。在那个时候,不用说跨区域的通存通兑,就是在仅隔一条马路的另一个网点也是做不到的。这是今天许多人难以想象的一种场景。现在看来这个进步是十分迅速的。第二次是网络化转变,进入21世纪,互联网逐步成为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连接的关键纽带。银行业通过网络渠道不断创造金融产品,不断改造内部管理模式以及对外服务模式。将传统金融业务迁移至内部网络、公共网络和移动终端,这不仅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全天候一站式的服务,也推进了银行内部管理、风险把控、资金清算等方面效率的大幅提升。如今银行业普遍实现了资金异地的实时汇划,做到了对营业柜台一线员工的远程授权,对不少业务实施了网上审批,客户对许多业务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和自助设备进行操作和处理,等等。这不仅是管理手段的改进,不仅是经营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这是从以“账户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一种转变。第三次是服务场景化转变,最近几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开始深度融合,金融服务的触达面、惠及面明显扩大,金融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化,已经开始嵌入到衣食住行、供产储销等生产生活的各种场景领域。银行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经营理念中,又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围绕客户所涉及的各种场景提供金融服务”的现代内容。有人说,现在只要有网络,人就可以生存。我认为更准确地说法应该是,如今只要有网络,你就可以享有必要的金融服务,从而你也就可以进入生活、学习、工作的各类场景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如今的银行与以往货币银行学课本中所描述的银行已经大不一样了。

  二、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会停滞的,银行业的转型和发展也不会止步。目前,据观察和分析,中国银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进程中正在朝着四个方面不断努力。

  生态构建:由自建自营向共建共赢发展

  面对平台经济下互联网场景建设的需求,商业银行一开始是以自建平台、自建场景的思路来应对的。当时不少银行致力于建设自己的移动金融平台、电商服务平台、信息交互平台、民生缴费平台等,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将各类生产服务企业与社会居民大众吸引到银行建立的自营生态中。应该说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仍然延续着网点时代的竞争策略,主要还是以自身在数据信息、业务处理、风险管控、远程服务等方面的大集中能力,不断扩大“规模效应”。这些举措对银行扩大服务客群、提升自身竞争力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封闭生态圈思维。随着实践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演进,开放、合作、共赢逐步成了一个方向,银行业进一步意识到了需要积极拓展外部各界商业伙伴,要将服务网络和市场触角延伸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与各方面的参与者共同打造开放化的新生态。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嵌入各类生产生活场景并以此来延展客户服务半径,打造平台经济下的开放金融生态圈。

  服务范式:由标准普适向差异定制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成为过去,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这种模式正在从零售端向小微商户包括一些大中型商户市场延展。传统的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线上支付等银行产品大多以标准化、通用化为主要特点,在原先的技术条件下,这样做的好处是开发成本低,风险相对易于把控。但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就是难以兼顾不同客户群体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平衡。这不符合大数据时代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目前一些银行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依托云计算技术能力和银行相对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社会公信力,为一些优质客户提供云承载,进而对各类客户进行细分行业和细分服务需求,努力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商业银行“金融生态云”体系已经诞生并正在迅速发展。可以预料,这将成为银行转型的一个新方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