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90后扶贫干部的卖货经
http://www.CRNTT.com   2021-02-03 12:42:25


  中评社北京2月3日电/据新华社报道,新年伊始,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90后”扶贫干部张海华的土货销售迎来新喜:由重庆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对口援建的“江北·酉阳消费扶贫助农超市”在重庆主城区最繁华的观音桥商圈开业,不足一个月时间,销售额达150万元。

  虽然还是消费扶贫,但已是“老瓶装新酒”。“我们是想用好的质量、服务和价格把消费扶贫帮扶政策给我们争取来的销售渠道巩固下来,将来不依靠政策,也让那些单位食堂、企业餐厅离不开我们。”张海华说。

  记者发现,扶贫超市里销售的酉阳土鸡,脚杆上都戴着二维码溯源“戒指”,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土鸡的饲养人、生长环境、净重、价格。由于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样一只在普通超市里卖158元的土鸡,在扶贫超市只要110元。

  农村土货怎样才能打开市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1993年出生的重庆酉阳县扶贫干部张海华求解了近6年。

  2015年,刚从北京辞职回到家乡酉阳县麻旺镇光明村做扶贫干部的张海华,就遇到了扶贫产业土货难卖的问题。一名贫困户向她抱怨:“扶贫发的200只鸭子把我家粮仓都快吃光了,但现在10元1只都没人愿意买……”

  虽然最终依靠干部帮扶,这200只鸭子都卖了出去,但张海华第一次认识到打通农村特色产品进入市场渠道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时间里,张海华和扶贫干部们把大家的关系网、朋友圈发挥到了极致,还创新性地利用互联网扶贫发起“爱心购”,让更多爱心人士认养、购买土鸡、土猪等特色农产品。那段时间,张海华一走进政府大楼,就有人半开玩笑地问:“今天又来卖啥东西了?”

  “靠人情、献爱心只能解一时之急,形不成稳定的销售市场。”在产业扶贫中,张海华发现农村特色产品想要打开市场,根本上要依靠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及构建完善的销售渠道保证服务。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