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网评:安倍访华是一次修复性访问
http://www.CRNTT.com   2018-10-26 00:38:26


 

  从专家的共识看,中日关系的焦点是三个问题。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钓鱼岛。其实,关键是历史观。因为,近年来的钓鱼岛问题争执,原本并不是问题。这类问题,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十分常见,各类的领土纠纷,也从未中止过。对钓鱼岛问题,中日原本是有过共识的,这就是“搁置争议”,让后人来解决。这也是当年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因为,国际关系的惯例之一,就是维持现状,任何打破现状的做法,都是愚蠢的。所以说,钓鱼岛原本并不是问题。只有当历史问题被重新搅乱,钓鱼岛问题才会成为问题。我认为,中日关系的根本是历史观问题。对中国人来说,对当年的侵华战争,铭心刻骨,许多人不解,日本为什么就这么无耻呢?为什么就不能像德国一样,反思战争。这些年来,有过一个“村山谈话”,让人宽慰。但是,在日本,至今还有人不愿意回到村山谈话的基点。这是以德报怨啊。当年的旧金山和约,许多国家都拿到了赔款,连南越的吴庭艶政权也拿到了三千九百多万美元的赔偿。当然,也有国家对该和约不满,退出了,拒绝了。比如,越南北方、缅甸、中国和台湾政权。中日在建交谈判中,涉及了有关赔偿的问题。最后,中国从国际战略的大局出发,放弃了赔偿的要求,原文用的字眼是“权力”,因为日方的坚持,改了,这也体现了中国的胸襟。

  因此,这些年来,但凡日方在教科书、靖国神社等问题的任何动作,都会触发中国人的敏感神经。我们的媒体,更多的是站在中国传统观念的角度,批判日本,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人的情绪,勾起中国人的惨痛历史记忆。有一点,中国青年人是不理解的。日本为什么这么顽固,这么不肯反思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行。这样的问题,我也曾无数次地问日本的朋友,包括一些对中国十分友好的日本人。他们都会反问我一个问题,你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吗?

  日本人的生死观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人死后就是净土,一切都可以被宽恕。

  日本人认为,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日本人也认为,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为团体而献身会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日本人认为,死是一种律己的行为,应该被宽恕。这就是日本人的善恶观。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就消失了。无论他们生前做了什么,死了的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礼遇。日本人认为,一个人不论生前是善还是恶、是是还是非,死后都变成了佛,其牌位也理应放入神社,受后人供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石川五右卫门,这人是日本 16 世纪有名的盗贼,按理说是个坏人,但在许多地方的神社中,也有他的牌位。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和东亚人民的强烈反对,现在依然有一些日本政府要人屡次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重要原因。日本人的生死观,是一种不分善恶、不分是非的世界特有的生死观。这和绝大多数国家有善恶、有是非的生死观截然不同。总的说,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这是一种独特的生死观。死了就死了,一了百了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