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政情 ->> 论述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个人该如何做好调适
http://www.CRNTT.com   2022-12-06 17:25:47


  中评社北京12月6日电/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这几天,多地宣布调整核酸检测政策,优化核酸检测对象范围,取消全员核酸,部分商场、公交恢复营运。种种防疫优化措施,利好群众出行、生活、工作,但是,近期全国新增新冠感染人数连续多日超过3万人,又逢冬季气温骤降,这个时候个人疫情防护变得尤为重要。

  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达3年之久,很多人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譬如在心理层面,疫情早期的高重症率和高死亡率,以及很多患者需要插管、呼吸机“一机难求”等现象,使得新冠病毒在一些人的脑海里被深深地刻上“可怕”等印记。尽管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引起的重症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之前的原始株,但是一些人还是一想到病毒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慌。

  人的心理、行为等,都存在很强的惯性。因此纵使目前用事实证明当前的变异毒株幷不可怕,但刻在脑海里的烙印仍一时难以消除。正因如此,尽管出台了防疫优化措施,一些人仍会在恐惧心理的驱使下,过度囤积药品,甚至购入呼吸机等医疗器械,这正是疫情早期记忆“回潮”的体现。

  新冠疫情对于身体的伤害可见,对心理的伤害无形。要像重视身体伤害那样重视心理伤害,除了要将心理疏导作为一项日常防疫内容之外,更应该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防疫政策正在或即将作出调整的转型期,帮助民众做好心理调适,以便他们能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个人调适心理,既要相信科学,又要有消除成见的能力和敢于改变的勇气。相信科学意味着,一方面要认识到病毒致病性减弱的趋势已得到确认,不会反趋势发展,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个人防疫举措,已被证实是预防新冠疫情最基础、最管用、最经济的手段,不可弃之不用。

  更重要的是,新冠病毒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仍有较大威胁,对于高龄和重病患者,甚至可形成致命一击,尤其当这类易感人群没有形成较强的免疫屏障时,病毒乘虚而入的可能性将提高。科学表明,接种新冠疫苗虽不能完全阻断感染,却可显着减少住院率、重症率。因此,老年人等易感人群积极接种疫苗,是做好个人调适的上策。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