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技术造富”潮不会凭空到来
http://www.CRNTT.com   2019-07-13 08:39:07


  中评社北京7月13日电/随着国家日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保障个人可以拥有知识产权的收益,有学者认为,这将推动继“体制造富”与“产业造富”之后的“第三次造富”运动,即“技术造富”。

  环球时报发表科技与战略风云协会研究员陈经文章表示,这种提法有其合理性。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成绩显着,但技术创新依然是最大短板。全社会对技术空前重视,愿意为技术付出更高代价,人才对技术的决定性作用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肯定。技术人才的贡献被更明确地承认,其价值得到更好体现,技术造富确实是新的风口。

  从国际上看,美国的技术造富体制与实际运行成果压倒性地强于其他国家。美国有十分活跃的风险投资,许多大公司积极收购技术初创公司,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技术成果评估机制既成熟又灵活。美国技术人才研发成功一举暴富的例子极多,这些人富裕以后也积极投资丰富整个生态。世界上许多人才都到美国搞技术创新,致富后成为“美国梦”的正面代表。

  文章分析,中国经济体量日益接近美国,产业技术体系庞大,技术需求不比美国少,对“卡脖子”技术的渴求程度甚至还更高。中国成为技术发展热土的趋势很明确,但是在鼓励技术造富的体制机制上,由于发展历史比美国短得多,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个人技术突破如果被他人轻易无代价地复制过去,就谈不上造富,可能陷入艰苦的价格战。有的小公司核心研发人员被挖走,代码或者技术秘密被窃取,相关法律纠纷已有多起,不了了之的更多。这需要加强执法,让行业人员真正重视知识产权,让技术的价值从法律意义上得到重视。可以借鉴美国的技术知识产权制度,组织知识产权能力认证,多培养有行业能力的律师,鼓励知识产权相关控诉。同时,政府可直接帮助权益受侵犯的技术人员,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提升全社会意识。

  其次是从技术投资到产生收益过程中的造假现象。有时技术投资的资金是假的,实际没到位;有时技术突破被严重夸大甚至造假,包装上市或者融资时,技术与财务指标有许多陷阱。一些社会资金与政府基金既想投资技术,又怕被骗;舆论崇拜技术,但种种言论真假难辨,投机分子假借技术名义进行诈骗圈钱活动。这需要国家加强监管,倡导真技术,严厉打击技术造假;需要全社会加强科普,真正提升对技术的认识;需要投资方提升专业能力,积极与科学界、产业界交流,建立流程正确评估技术前景与价值;需要舆论上注意引导技术宣传,让真专家积极出来打击伪科学、伪技术。具体操作上,可以鼓励专家学者成立科普与咨询机构,与财务、法律等专业人士交流经验,为产业流程提供专业化支持;对于科技造假诈骗行为,可以抓住一些典型案例严惩重罚,对各地的技术软环境进行评分考核,严肃行业风气。

  文章最后说,“第三次造富”是现实机会,但这一切不会凭空实现,需要完整健康的流程与生态保障。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