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服务业和消费将带动下一步经济复苏
http://www.CRNTT.com   2020-11-27 08:35:02


 
  近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高于疫情之前水平,未来进一步加快增长的空间较小。而服务业增长预期持续改善,将在四季度进一步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增强。10月份非制造业PMI为56.2%,比上个月上升了0.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个月持续上升,并且创2013年11月以来的高点。与此同时,近期制造业PMI走势基本平稳,并显着低于非制造业PMI。由于制造业与工业紧密相关,非制造业与服务业紧密相关,预示着服务业可能成为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随着终端需求的逐渐改善,服务业PMI同样创2013年以来的高点,预示着服务业增长势头增强。10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4%,比9月份上升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交运仓储和邮政业服务业生产增长较快,同比增长了9.9%、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住宿和餐饮业逐渐改善。未来几个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仍将上升,全年服务业累计生产指数有望实现正增长。

  疫后经济复苏的第二阶段投资和消费都将延续复苏态势,消费增长的空间更大。以累计投资增速估算单月的投资增速,10月份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大概在7.1%、12.2%,增速都较高,已经高于2019年水平,进一步大幅上升的空间在减小。而10月份消费增长4.3%,远低于投资增速,也远低于疫情之前水平。2018年和2019年消费分别增长9%、8%,未来消费增速需要恢复到接近往年的水平。

  制约消费恢复的最大因素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疫情对就业带来冲击,影响到居民收入增长,导致预防性储蓄率上升,这对于消费支出增长是不利的。居民部门杠杆水平攀升,也将削弱消费能力。不过,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逐渐降回至接近疫前水平,就业形势总体好转将带动收入改善,促进未来消费增长。随着生产生活回归正常,旅游景区、商场等户外场所开放,消费复苏态势有望延续。受疫情影响较重的线下消费领域修复的空间较大,主要集中于餐饮、住宿、旅游、批发零售等,这些领域的恢复情况将成为支撑消费增长提速的关键。

  1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了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在消费促进政策方面,主要将侧重于四方面。一是扩大汽车消费,可能将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重点支持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消费;二是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加大对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的补贴;三是提振餐饮消费,鼓励餐饮企业提升菜品、创新经营,支持优质特色饮食发展;四是带动农村消费,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在各项积极政策的支持下,消费增长前景较好。

  文章指出,四季度之后的经济复苏进入第二阶段,需要更多地依靠生产端的服务业和需求端的消费。疫情好转以来生产端在二季度率先复苏,三季度需求端也在快速恢复,四季度供需两端齐发力,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将达到5%以上,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在2%以上。放眼全球,2020年中国将成为为数不多经济增长的国家,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度也可能创新高。

  下一步影响经济复苏的最大风险仍是全球疫情的挑战。不过,即便疫情阶段性反弹,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疫情应对经验,医疗资源储备较为充裕,宏观政策空间较大,都将保障经济复苏态势至少延续到明年上半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