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世界 ->> 专家观点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朝鲜能否效仿“越南模式”?越权威学者解答
http://www.CRNTT.com   2019-03-06 10:00:22


  中评社北京3月6日电/朝鲜能效仿“越南模式”吗?在河内举行的“金特会2.0”将这一话题带火了。越南权威学者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越南翰林院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杜进森和翰林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前院长武大略,听他们谈越南、朝鲜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年近七旬的杜进森是越南最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有越南外交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陈大光担任越南国家主席期间,经常就越中关系问题咨询他。如今,杜进森依然活跃于中越学术界。武大略则是越南知名经济学家,长期关注越南与中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翰林院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杜进森:“越南模式”,只有国际媒体这么叫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什么是“越南模式”?

  杜进森:越南没有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定义为“越南模式”,这是国际媒体这么说的。我们将1986年以来的一系列改革称为“革新”。事实上,越南还处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很难讲已经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如果必须要概括越南的革新,那就是内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外部加强融入国际社会。

  环球时报:能否介绍一下,越南如何开启了革新?

  杜进森:大背景是美国对越南实施禁运。当时,越南依然坚持从苏联学来的计划经济,但民众生活比较困难。越南领导人看到了这种情况,他们认识到,“如果没有革新,越南就没有出路”“老路走不通了,一定要走新路”。

  1986年,越南共产党召开六大,拉开革新的大幕,开始在国内寻找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解放生产力的方式。越南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出台“第三计划”以支持工业发展,对价格、工资、货币进行同步改革,这些措施让生产力一步步得到解放。1995年后,越美建交,美国解除禁运,这让越南有机会融入地区和国际社会,经济也开始快速发展。通过革新,以前的粮票、布票如今早就进了博物馆;作为一个农业国,越南过去国内大米不能自给自足,现在已成为主要大米出口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