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浙江缙云:过去进城务工 如今回乡创业
http://www.CRNTT.com   2018-06-22 08:04:38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人民网电,“有了商标注册证书,烧饼的推广和品牌保护再也不愁了!”日前,浙江缙云烧饼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缙云烧饼获得了欧盟知识产权办公室颁发的商标注册证书。此外,经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缙云烧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注册成功。

  “小烧饼做出大产业”堪称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和“活教材”。缙云烧饼不仅是烧饼,更是当地大力发展“乡愁富民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

  在缙云,还有缙云土面、缙云石艺、缙云工匠等,“满载乡愁味道”。围绕着它们做大“乡愁富民产业”的文章,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

  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婺剧,在缙云农村地区戏迷众多。据统计,目前当地共有30多个民间婺剧团体,常年活跃在缙云农村和周边省市,每年演出1.5万场次以上,年收入5000多万元,观众1000多万人次。此外,缙云依靠独特山地资源,打出“驴道”户外休闲旅游的特色牌,串联起精品户外休闲旅游线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来缙云户外休闲旅游的“驴友”已超过4万人次。

  这些产业成为贯通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连接点、促进农旅融合的突破点,加快了“绿色财富”的集聚和转化。

  “一到周末、节假日,村里就很热闹。”村民周君莲家里装修一新,开起了农家乐,两个月收入10多万元。去年,全村光是门票收入就有900多万元,带动村民增收效益更是可观。

  “过去山区是劣势,现在山区的生态资源是优势;过去村民进城谋生计,现在不乏各方能人‘逆回流’建设乡村。”缙云县委书记杨秀清说,缙云抓住“乡愁”这个关键词,正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惠及更多村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