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闽南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径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6-17 00:23:42


  中评社╱题:闽南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径探索 作者:曾昱(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传承性等特点,是构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支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延续闽南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持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精品化,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搭建闽台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平台,提升台湾青少年文化认同等途径促进和深化两岸闽南文化交流。

  一、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是构筑两岸文化认同。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有助于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一)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例如共祭轩辕黄帝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的缅怀,体现了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是两岸同胞同气连枝、同心同德和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文化认同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渐发展的内化过程。文化认同既存在于社会层面,也存在于个体层面,是个体在不同的情境和群体中进行文化态度决策和自我定位,进行社会适应的过程〔1〕。两岸同胞通过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两岸文化交流与对话可以促使两岸民众“交心”,构建正确的文化认知,提升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

  (二)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为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宗亲文化以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以及实现宗族和谐为目标,是儒家文化“和合”精神在闽台两地的共同表现,构成闽台宗亲联结的文化基点〔2〕。两岸同宗同族的文化历史渊源,使两岸同胞增进交流,消除隔阂,逐步强化民族历史认同感,幷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构建更紧密的情感联结。南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凝结着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两岸南音文化的传承反映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认同。推动两岸南音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可持续进行,可以消除两岸人民心理隔阂,逐步推动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3〕。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对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意义不言而喻,例如闽南师范大学举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对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高校青年学子之间相互瞭解与友好交谊具有重要意义。

  二、闽南文化的内涵与独特性

  (一)闽南文化的内涵与形成

  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是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们(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幷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包括闽南方言、闽南风俗、闽南宗教、闽南文学艺术、闽南建筑等〔4〕。闽南文化是闽南族群在继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亚文化。

  以陈政、陈元光为主体的初唐南下汉民对汉文化在闽传播和闽南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闽南语言文化的形成与陈氏开漳有着直接关系,漳州人奉祀陈元光,尊为“开漳圣王”,陈氏父子大规模带有军事性质的移民,实现了闽南地区人口结构及其文化属性的改变,以“陈家军”为文化载体的中原语言文化成为闽南语言文化的主体〔5〕。闽南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历史上泉州、漳州与厦门在闽南海洋文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闽南人海洋意识的成熟以明末的郑氏家族海商集团的形成为标志,闽南族群自中原移徙闽南之后,福建沿海居民将大海作为生活劳作的重要场所,认识到海洋的生存之道,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形成了开放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6〕。

  (二)闽南文化的特点

  1.开放性

  从隋唐开始,闽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世界最大的通商港口,泉州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当时泉州居民的种族、语言、文化多样,曾是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地。闽南地区的开放不仅带给世界一个瞭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也改变了闽南人的文化结构和生活质量。闽南族群开辟了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建立了宋元时期世界级的海洋商贸中心〔7〕。大批的闽南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出发前往东南亚经商或谋生,闽南方言与文化也随着闽籍华人的定居而融入到这些国家。

  2.包容性

  中原南迁的汉人将其原有的中原文化带入闽南地区幷与闽南的海洋文化交融而形成闽南文化,宋元时期频繁的对外交流,闽南文化在接纳了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南洋文化的同时也融入到当地的原有文化中。近代以后,吸收了西方文化元素的闽南文化继续更新,明清时期闽南人建立起强大的海上力量,而随着闽南人的海洋移民,东南亚各国近代的海洋事业也逐渐崛起。闽南人在商贸活动中强调互惠共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例如茶瓷文化已经融入到许多国家的宗教文化之中〔8〕,泉州南音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这也是体现闽南文化的包容性,闽南文化兼收幷蓄的开放胸怀。闽南文化兼容幷包,包容多民族多文化在闽南地区的共存。

  3.传承性

  闽南文化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闽南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又通过移民台湾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闽南方言和习俗、闽南工艺建筑以及闽南民间信仰等也随之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扎根,幷代代传承、发展和创新。闽南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影响着大陆闽南地区和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闽南籍华侨、华裔人群。闽南文化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得以传承、不断发展、趋向成熟。 

  三、闽南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是两岸民众共同拥有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内涵,凝聚海峡两岸同胞的民族意识和向心力,在推进闽台文化交流和促进同胞心灵契合具有重大影响〔9〕。南音、木偶、歌仔戏、高甲戏等传承于闽南民间的戏曲艺术,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闽南精神文化不仅构建两岸“精神世界”共同体,而且推动两岸闽南文化合作交流向纵深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

  (一)闽南文化是构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必须要重视闽南文化在构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11〕。闽南文化研讨会、郑成功文化节、泉州南音国际大会唱、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国际木偶节海西论坛等都是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所属文化体系的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等的倾向、理解、认可和实践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台湾现有人口的70%多祖籍为闽南〔12〕,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宗族制度文化,是闽台宗亲血缘意识的反映,台湾同胞具有根亲文化传承的诉求。闽南族谱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血缘的历史见证,也是彰显两岸同胞血缘的源流记录〔13〕。

  以闽南文化为支点,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构建正确的文化认知,提升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围绕闽南文化基本内涵,通过精心策划的漳台书画展、青年音乐会、汉唐服饰秀等活动,增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14〕。在闽南文化背景下,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两岸文化交流形成的根源性、民族性,是维系两岸同胞不可隔断的情结所在。早期台湾的开漳圣王信仰带有强烈的地缘性,是所有迁台漳人的精神支柱和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15〕。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