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症结有二。一是英国殖民老爷在撤退前回顾一百多年来没有给香港人享受民主的歉疚与自责(姑且信之)。另一是香港民众中有对回归中国后的命运前途缺乏信心。因而若干有“使命感”的“民主人士”挺身而出﹐想为香港未来的民主起得推波助澜之功(当然他们也得到来自英国甚至其他外国的或明或暗的支持)。问题是﹐英国殖民老爷经彭定康动的手脚后﹐无论其动机如何﹐无形中留下了一个怪物。那就是将香港人的期望提高到一个恐怕是无法达到的程度。社会学家称之为“期望高涨的革命”(revolution of rising expectation)。我还要加一点﹐即这些动手脚以后的后果﹐对香港人还起了一个“误导作用”。使香港一般群众误以为“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是要剥削香港人在英治时代所享受的自由(而不是为了确保香港的安全)。再加香港人中那些有“使命感”的“民主人士”﹐显然笃信“民可使由之”(即群众可以被说服来支持他们的“民主”运动)﹑“不可使知之”(即不可告诉群众真相﹔而真相即第二十三条是要填补原先《社团条例》与《公安条例》被废除以后的真空)。
虽然一般说来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有时就像孟子讲的“君子可欺以方”一样﹐人民也可以被某些菁英蒙蔽。我在香港客座两年﹐眼见在亚洲金融风暴淫威之下千万人失业。很多人呼吁立法会立法来设立失业救济金制度。我曾亲自(再加我秘书)多次致电给立法会中显吓一时的“民主人士”们﹐询问他们对于设立失业救济金的立场为何。所得到的答案不是暧昧其词﹑就是“我们不认为应该鼓励懒人”。换句话说﹐在这些“民主人士”眼里﹐失业的人假如他们不叫嚣“民主”的话形同“懒人”。那是1997-1999的事情。今天再回头看﹐香港立法会早先那些“民主人士”的声音﹐已不知去向了。这也算是证明了人民的眼睛终究还是雪亮的吧。也证明了只高喊“民主”而不体恤民生﹐其销路既窄又短暂。翻成白话﹐也许可说“民主”不能当饭吃﹗希望原先的“民主人士”为了他们自己政治生涯﹑更为了香港的福祉﹐能引以为戒。
评论与建议
中方既然如此被英人(主要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耍了一道﹐但中国官方也许由于心胸宽大﹐至今还没有公开点破﹐遑论指控。这种迹近“以德报怨”的作风﹐恐怕连孔老夫子都会反问“何以报德”﹖有鉴于以上讲到的累次因第二十三条立法惹来的数十万人游行示威种种﹐中方对之彻底反省﹐此其时欹。应该考虑设若中国官方正式宣告不讳﹐明指(基于我以上给的理由)彭定康在1985至1997间对香港现行制度的篡改是非法的﹐将有什么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