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两岸网 ->> 专家言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郭伟峰:中评社的新闻情感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20-12-27 00:14:48


 
  四、中评社要以包容态度来增强新闻情感因素

  只有包容,才会为情感提供存活的空间。明代李东阳《大行皇帝挽歌辞》:“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是包容的至高境界。在两岸及港澳新闻传播中,中评社要有正确的包容态度,承认他人有权利选择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表不同的见解。只要没有违背道义原则,无害各方核心利益,就应该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给予充分的理解。在关于台湾问题的新闻传播中,中评社对台湾的各个党派的言行都坚持客观理性的报道,这就是包容的体现。没有包容,就不可能真正反映台湾的新闻事实,就不能让受众瞭解一个完整的台湾。

  内地媒体专家张立伟认为,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大众媒体要有包容定位才能应付。小众是认识新媒体的关键。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新媒体是小众媒体。小众媒体崛起是世界新闻史400年未有之大变局,大众媒体要重新定位为包容--聚众媒体。新定位要针对竞争对手的弱点,你要做那些对手无法做或做不好的事。小众媒体当然管不了小众之间的包容,传统媒体要成为包容媒体。新定位又要立足自身优势,传统媒体作为大众媒体,它擅长的就是聚众、就要包容。新定位又必须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作为社会人,自我总是“与他人共在”。一个健康社会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一分为多,一边聚众为一,多元化与一体化同时进行。而愈是多元化,就愈要重建或强化一体化。“包容——聚众”正是着眼于后者。因而,新定位是综合平衡对手、自身、受众,是发挥自身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②

  至于用包容来抗衡新媒体之说,很是新鲜,当然不是中评社的选项。但是,如学者所说,大众媒体要有包容定位,这也是中评社长期实践的体会。有了媒体的包容态度,就有了新闻情感因素的发挥空间,什么都不能包容,结果只能够聚合同温层受众,达不到在两岸及港澳新闻传播中发挥新闻情感因素的聚合作用。在当前的新媒体获得空前发展机遇之时,无法包容是其最大的缺陷。而大众媒体又何尝不是?包容是一个难题,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解决的新问题。过去是这样,今后更是这样。

  五、中评社如何发挥促进与维护两岸及港澳情感关系的作用

  在两岸及港澳之间,如果我们将之划分为三种连接方式:最主要的是利益连接方式,占所有的80%;其次是感情连接方式,约占19%;第三是精神连接方式,那就是极少数的了。中评社要做的文章,主要就在感情连接方面。

  1、做好感情连接,必须先做到对各方的瞭解和理解,尤其要瞭解彼此之间的感情差异。比如在两岸之间就存在非常大的感情差异,大陆的大国心态与台湾的岛屿心态,具有对抗性,所以,豪情与悲情是难于兼容的。同样的,内地与香港也一样存在巨大的情感差距,国家情感在内地是绝对主流,在香港就未必见得。因此,具体的情感要有具体的分析,绝对不要以偏概全。两岸及港澳之间的感情连接,不是易事,更非一个法令、一项善举就可以解决的。如果新闻媒体又是切割感情的利器,那么,有效的感情连接就难于建立。

  2、做好感情连接,是需要付出时间的,在时间中实践,在实践中要达成一致共识,有了一致共识,才会有完全的情感连接的可能。以香港为例,回归之后香港市民对内地的感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经过了23年的磨合,感情并没有完全融入,没有达到一致的共识。“港独”思潮的出现,说明了“一国两制”的共识在香港并不牢固,过分鼓吹“两制”的差异性,而最为重要的“一国”的根本原则被漠视,导致感情连接格外艰困。

  3、做好感情连接,就是要努力推动各方彼此的互信。中评社要推动三个互信:其一,推动两岸及港澳各方构建中华民族必然复兴的互信。其二,推动两岸及港澳各方追求合作才能双赢的互信。其三,推动两岸及港澳各方维持融合发展才有光明未来的互信。我们知道,推动互信主要取决于各地的政治实力、政府政策,但是,绝对不可以无视民意,与民意连接的新闻媒体,当然是有能力介入其中的。

  4、做好感情连接,务必学会欣赏、理解欣赏、懂得欣赏。这是感情连接中最难做到的,但是做不到的话,感情连接就无从谈起。当然,欣赏不可能会集中在丑陋面,通过欣赏,要排斥的恰恰就是丑陋面。1991年8月,我作为大陆第一批赴台的记者,与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一起,就两岸的渔民纠纷进行涉及司法案件的采访。一开始台湾社会舆论是强烈抵触的,对我们的采访目的具有高度的怀疑。但是在台湾的12天采访,我们注意不去碰触台湾的司法底线,同时,我还采访发了许多篇赞美台湾的风土人情的新闻通讯,我们还去给妈祖庙、义民庙上香,捐香火钱。正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对台湾保持的浓郁的中华文化的欣赏,打破了台湾同胞心中的隔阂,短短的几天,我们就成了在台湾最受欢迎、最被欣赏的大陆记者。欣赏,是感情连接的最有效的秘诀。

  六、中评社新闻报道的善意原则

  如前面所述,中评社需要的是正面的情感因素而非负面的,要拥有与保持正面的情感因素,就必须坚持善意原则。

  1、要从善意原则中寻找新闻媒体的善意。善意原则实行于法律界,其为:“善意”起初来源于私法领域,与宗教观念相关联。“善意”在英文上表述为“Good Faith”,在拉丁文则被称为“Bona Fides”。在第十版《布莱克法律词典》中,则将“善意”描述为4种思想状态,分别为:信念和目的上的诚实;对其职责或义务的忠实;在特定贸易或生意中遵守有关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准则;没有欺诈或寻求过分益处的意图。这里揭示了善意中的“诚实”“合理”的基本含义,同时也间接地排除了具有“恶意”性质的行为。上述对“善意”的定义,往往是将“善意”置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中,特别是私人的契约关系抑或是条约关系的语境中进行理解,普遍以诚信作为要求进行相互规制,于是就延伸出现今的诚实信用原则,要注意将善意和诚信原则区分开。当然,由于诚信是善意的组成部分,诚信原则就是善意原则的合理延伸和具体表达,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善意原则就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至今并没有形成确切的概念。但这并不影响善意原则在国际法律秩序构建和运行中发挥的根本性作用。因为善意原则凝聚着国际社会的共识,实实在在地反映着世界各国对正义的价值追求。尽管“善意”的内容和种类难以穷尽,但基于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诸多实践,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证明:善意原则是一项基本原则,诚信、公正、合理是善意的基本含义或特征,而违背这些特征或要求的则是属于“恶意”的结果。③

  由此可知,在新闻报道中保持诚信、公正、合理的成分,就是新闻媒体的善意原则。

  2、中评社新闻报道的善意原则。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任职中国新闻社时候曾主管全社的涉台报道,就制定了涉及台湾报道的善意原则,即为“三要三不要”的原则,大意是不要否定台湾的政党政治、不要否定台湾的社会制度,不要否定台湾的社会生活,这大概是大陆媒体最早、最特别的对台报道善意原则。其结果一举扭转了长期形成的以批判为主的对台报道风气,使得中新社一跃成为推动两岸新闻交流及各项交流的媒体主力军,获得了台湾各界的高度信任,开创了新的局面。自创办《中国评论》月刊开始,中评社新闻报道的善意原则就更加明确、更加牢固。归纳而言大约有三个方面:

  其一,以真实构筑诚信。在涉及台湾及两岸关系新闻报道及评论中,坚持真实性不动摇。在处理原则与真实方面,中评社要求做到,原则不动摇,真实不偏废。两岸关系新闻中,不真实是痼疾,以不真实的新闻来攻击对方,是最为常见的负面新闻行为。中评社坚决反对不真实,才能坚守诚信的底线。

  其二,重新构造两岸关系中的公平标准。构造公平标准要从两岸最大的共同利益出发,凡是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会有严重伤害的,则不会用作公平标准。比如说,中评社十分关注“台独”动态,但是不会以“台独”作为台湾同胞的普遍标准,如果不是这样,台湾同胞就不是同胞,就变成是十恶不赦的敌人了,如果这样的去思考、去做新闻报道,还有什么善意原则可言!

  其三,以善意对待两岸的各种争端,并为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有利各方的方案。两岸关系中,尤其是政党政治之间,有本质性对抗的事实存在,而且很多是无法更改的,所以各种各样的争端都会出现。善意原则不是要把争端扩大化、普及化,而是要极力把争端缩小化。简而言之,就是不要制造问题、扩大问题,而是要通过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最好能够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实在不行,也要尽力为遏制新的问题产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与观点。

  3、在两岸关系中创造善意正循环是中评社的历史功课。坚持善意原则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创造两岸的善意循环。两岸的善意要两岸共同来创造,缺一不可,中评社就需要从中寻找善意,激扬善意,以善意来抵御敌意。

  关于如何才能创造善意正循环,台湾方面曾经有所讨论,至今还有值得中评社参考学习的价值。2009年8月,首任海基会秘书长陈长文在台湾《联合报》登出文章《展现大气度创两岸善意循环》,他强调:“只要是善意就应该肯定,也只有肯定善意才能继续鼓励对岸释出更大的善意。”他指出,两岸互释善意方能行稳致远。台湾《旺报》在2014年10月22日发表社评《勿崩毁两岸民间的善意》,表示面对逆流,更必须坚定守护两岸交往的正流。首先,勿让裂痕在台湾复制。不同社会的人民交流,带来瞭解,当然也会带来磨擦。其次,要避免掉入以偏概全的情绪陷阱。第三,更要强化两岸人民的双向善意。社评说:要知道,善意是一条双向道,恶意也是。两岸民众之间的善意要能持续累积、长存长保,不可能仅靠单方面的善意来促成,投桃报李,以善报善,是善意正循环的基本准则。如何创造善意正循环、避免恶意负循环,这是两岸人民的双向功课。

  所言甚是。中评社长期以来在两岸寻找善意,哪怕是两岸关系最恶劣的时期,两岸同胞之间的善意也不会泯灭的,但是如何让善意流露出来、宣发出来,甚至交汇起来,则需要新闻媒体发挥传播的作用、激励的作用。我们认为,经过历史的检验,中评社在这个方面是发挥了正向与双向传播功能的。

  七、中评社应该如何看待台湾受众

  1、习近平总书记的台湾同胞观就是中评社看待台湾受众的基本判断、基本准则和基本立场。我通读了习近平上任以来所有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总结归纳出了习近平的台湾同胞观,其主要内涵为:第一,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同胞一家亲;第二,要理解台湾同胞、尊重台湾同胞;第三,要重视台湾同胞,团结台湾同胞;第四,要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给希望于台湾同胞。④台湾受众的主体当然就是同胞,一句话,中评社的新闻报道工作要从同胞之情出发,要回归同胞之情。

  2、中评社要奉星云大师的“三好、四给、五和”处世原则为与台湾受众互动的准则。三好:人人做好事,人人说好话,人人存好心。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五和:自心和乐、人我和敬、家庭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中评社毕竟是世俗中的媒体,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佛家境界,但是需要从中吸取当前两岸及港澳之间最为缺乏的为善精神,充实自己的心灵,心甘情愿去付出。在戾气飙扬的俗世,需要一杯洗涤凡尘的清水,中评社要做这一杯清水。

  3、与台湾受众互动的最大忌讳是什么?就是居高临下、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口出恶言、谩骂恐吓,不一而足。这样的态度、这样的稿件、这样的观点,都不应该出现在中评社上。不违初心、不谋私利,这是中评社要常常自我对照的镜子。即使面对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的恶言恶行,中评社也要坚持以理服人,而非以骂压人。现在这个世界,骂人的媒体太多了,干吗一定要跻身其中呢?

  鲁迅先生说过,“恐吓与辱骂决不是战斗”。确实如此,新闻报道中的恐吓与辱骂也决不是战斗。通过情感的沟通,化敌为友、化难为易,这也不是战斗,却是必赢的途径。

  注释:

  ①《刘戈:适应负面新闻,保持整体理性》,2013年7月29日,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作者:刘戈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

  ②小众媒体崛起与大众媒体新定位,来源:《当代传播》,2012年6期,作者:张立伟。

  ③《国际法上的善意原则》,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2018年3期,作者:严永灵,海南大学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④《习近平哲学思想与两岸关系论纲》206页,2018年3月初版,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作者:郭伟峰。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12月号,总第276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