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观察 ->> 新闻分析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评分析:内地房地产向新加坡模式转变
http://www.CRNTT.com   2021-02-19 00:21:24


 
  内地发展房地产之初,香港地产商人如李嘉诚等北上投资,内地房地产多处借鉴了香港模式。当时地方政府也高度依赖土地财政,靠卖地发展经济。这一模式初期确实拉动了经济,还吸收了大量M2资金,为保持核心CPI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依赖,每每到需要产业升级、转型的关头,不是专心攻坚克难,而是转头找房地产反哺,长期以往,形成房价飙升、金融脱实向虚、企业出走,出现产业空心化。这一点,房价涨成全国之最的深圳应该深有体会。2018年,华为将部分部门、2700名员工搬到东莞,原因就是深圳的成本高、缺少工业用地。

  香港房地产模式还有一个“苦果”:高企的房价磨灭了年轻人的希望。最先尝到这一苦果的是香港自己,2019年香港爆发“反修例”运动,年轻人走上街头,喊出“揽炒”的口号。有观点认为,这场风波反映了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住房问题。20万元港币一平米的住房,是很多香港青年穷尽一生也买不起的,看不到希望的香港青年选择与城市一起“揽炒”。

  国家的兴旺、城市的发展,来自于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付出。“有恒产者有恒心”,居住的权利也应该是所有为城市付出的居民所共有的。发展租赁住房市场,可以让房子进一步回归“用来住的”本质。而选择新加坡模式既可以为形成国内大循环释放消费活力,同时也意味着地方财政对卖地的依赖必须大幅度减小,如何发展实业、产业升级,现在已经是各级政府迫在眉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总而言之,房地产模式的变化不仅是居民幸福感问题,更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