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发展“三新”经济不能片面求“新”
http://www.CRNTT.com   2019-08-04 08:12:16


  中评社北京8月4日电/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369亿元,占GDP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经济日报发表时评人林子文文章表示,“三新”经济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简称,是经济中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产活动的集合。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增速换挡、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等特征更加明显。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许多地区和部门都着力加快发展“三新”经济。

  总的来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以“三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正在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章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新”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有些地方虽然已经深刻认识到发展“三新”经济的重要意义,但在新动能打造中或者急于求成,表面看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其实是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罔顾发展实际,照搬照抄其他地区思路和经验,别人发展什么产业,自己也跟着上什么项目;或者在发展中“另起炉灶”,大搞产业园区,以为有园区自然会引来“三新”经济集聚;等等。

  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让个别地方的“三新”经济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其实往往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要素的支撑,到头来不仅很难真正做大做强“三新”经济,而且谈不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反而容易造成资源要素浪费。

  文章认为,应该看到,“三新”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划分模式的表现形式。但是,“三新”经济不可能孤立发展,同样需要依靠各种创新要素集聚作为支撑。同时,“三新”经济本身也有着很强的跨界融合特征,与原有产业、业态、商业模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新产业既可以是新技术应用直接催生的,也可以是传统产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新业态可以是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形态;新商业模式则是通过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对原有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实行整合和重组,形成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因此,在推动“三新”经济发展中,不能片面求“新”,而是要注重推动跨界融合、重塑商业模式、促进新科技成果转化,充分释放“三新”经济的外溢效应,做大增量、做强存量,才能形成更加高效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具体而言,在发展“三新”经济中,既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应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同时也要依托“三新”经济发展,顺应消费升级和供给升级大势,帮助改造提升原有的供给结构,帮助传统产业突破转型发展的障碍,为传统动能赋能,让传统动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切实发挥好“三新”经济作为新动能的重要作用,关键还要破除旧的发展观念。思想的阻力是最大的阻力,观念的障碍是最大的障碍。在发展“三新”经济中,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幻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走捷径”,更不能以为老套路可以行得通,要扎扎实实地通过深化改革,打造好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软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努力为“三新”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