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扶贫农产品须走出“包销依赖症”
http://www.CRNTT.com   2020-08-14 15:47:34


  中评社北京8月14日电/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给乡亲们的脱贫吃下了定心丸。然而,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全面脱贫在即,“照顾式”消费扶贫逐步退场,扶贫农产品销售应创新思路,开拓稳脱贫需要的产品销售之道。(8月13日《半月谈》)

  由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的确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卖难”打开产销对接的通道,但如果由此养成了扶贫农产品的“包销依赖症”,显然有违消费扶贫的政策初衷。让扶贫农产品步入常态化的产供销良性轨道,有效巩固和持续发展扶贫攻坚成果,就当摒弃“包销依赖症”。

  “消费扶贫”本意是要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以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但无论是政府人员的“直播带货”,还是社会各界的“爱心购买”,其前提都应该是贫困地区农产品的货真价实和适销对路。纵观当下的部分扶贫农产品,价高质次甚至可能是“三无产品”,似已成不少国人心中的刻板印象。由此产生的巨大商机,也让一些中间商垂涎艶羡、趁机发财,他们或假借扶贫名义抬高价码、清理“库存”,或拉一两个贫困户入伙,大肆兜售自家产品。

  走出“包销依赖症”,首先要对“消费扶贫”的政策认知正本清源。“消费扶贫”固然是要人们以扩大购买力的方式,打破贫困地区农产品的滞销、卖难困境,但并非是大包大揽的全部“包销”。正如“扶贫先扶志”的道理一样,消费扶贫也是要帮助贫困地区打开产品滞销的“堵点”,架起与市场沟通的桥梁。“扶上马送一程”或“帮其送入轨道”的“授之以渔”意味显而易见。产品营销的主体责任和拥有抢占市场的竞争力,最终还是要靠被帮扶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这是“照顾式”消费扶贫逐步退场后的发展动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