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财政赤字货币化:弊远大于利
http://www.CRNTT.com   2020-05-21 07:32:03


  中评社北京5月21日电/最近几周,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的讨论热度始终不减。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大家对于扩大财政赤字是有共识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议的核心是如何为这部分赤字融资,央行是否应该直接购买国债。

  汪涛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会扰乱政府财经纪律和市场定价机制,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相悖,会打破好不容易建立的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货币制度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配合的机制,弊远大于利。更何况,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使用的、没有后遗症的工具。中国远没有到不得不考虑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时候。

  《金融时报》记者:本轮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各方观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汪涛:现在争论的不是说疫情对中国经济打击是不是够大,需不需要扩大财政赤字。这些都是没有很多争议的。我同意疫情现在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大,财政政策应该更积极以有效应对疫情,应该扩大财政赤字,这一点我高度赞同。我也认同货币政策需要配合财政政策,我认为这一点也没有很多争议。

  其实争论的问题是怎么样去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央行直接购买,还是由金融市场为财政赤字融资、货币政策进行配合?所以,争论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问题——央行要不要直接购买国债。

  《金融时报》记者:在如何为赤字融资这个问题上,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好处是什么?又有哪些不利影响?

  汪涛: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优点是,不会因为大量发行新的政府债务而引起对债券收益率的扰动、对市场的扰动。但这个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技术性手段解决,而且很容易解决。第一,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配合增加流动性,使得利率降下来;第二,国债可以进行一些定向的发行,就像前几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一样,定向的置换既扩大了市场,也没有引起扰动。

  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缺点是,第一,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扰乱财经纪律,取消或解除了债券市场对政府债务的约束。大家会对政府的财经纪律以及市场约束是否有效产生非常大的怀疑,一旦这个怀疑突破之后再想重新赢得市场信心是非常难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历史上都有教训,中国在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教训。以前央行就是财政的“出纳”,后来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央行独立出来,建立了一套商业银行体系。如果突破了这套财经纪律,会影响市场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机制的信心,再想回头就很难。

  第二,央行直接购买国债,而不是在市场上发行,那么相当于政府直接为债券定价,没有经过市场定价,这也会影响到整个市场对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相悖。

而在金融市场上为赤字进行融资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利率产品、充实和发展债券市场。目前,中国国债占政府债务的比重非常小,债券市场上国债的品种并不多,收益率曲线也不是很平滑,金融机构手里的国债很少,也不大愿意交易。国债少也使得央行必须开拓一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抵押补充贷款(PSL)来管理流动性。另外,如果国债市场有更多产品、更多流动性,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平滑,就能够更好地为信用市场各类产品的定价提供参考,从而提升整个市场的活跃度。

  所以,整体来看,财政赤字货币化弊远大于利。而对于它的利处,我们其实很容易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实现。

  《金融时报》记者:PSL、货币化棚改属于财政赤字货币化吗?

  汪涛:不属于。PSL是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给国开行提供质押再贷款(也就是PSL),国开行再发放贷款做棚改货币化安置或其他用途。这里面首先是存在借的关系,而且借钱最终要还——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发挥主渠道作用。此外,央行给国开行PSL资金,国开行贷款之后,地方政府和居民使用资金后,会派生出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也就是说,PSL本质上是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一个工具。

  如果PSL也算赤字货币化,那么支农支小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MLF)等货币政策操作也算赤字货币化吗?不算。它们都是货币政策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并不是直接购买政府债务。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