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接受中评社记者深度专访(中评社 杨晟江摄) |
中评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 郭至君 实习记者 杨晟江)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日前在北京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深度专访,就中美战略竞争、美国大选、台湾问题等热点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达巍认为,从意图上、能力上、动机上中国都没有准备要建立一个替代美国的国际秩序,但是美国出于基本认知偏差,出于处在霸权国家位置的忧虑,过于焦虑。达巍也说,中美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它其实是随着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原先匹配的关系持续不下去而产生的,所以双方都要去调整,一定会造成中美关系的变化。
以下为专访全文:
美对华过于焦虑 大选难分伯仲
中评社记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前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刊发了一篇文章,说中国是唯一既有意愿又有能力重塑国际体系的国家。您怎么看待美方目前这样的判断和定义,反映了美国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达巍:美国作为一个霸权国家,唯一超级大国,国家的霸权是通过维持国际秩序来实现的,它需要维持一套对它有利的、符合它价值的这样一套秩序来实现它的全球领导地位。这个秩序从冷战结束以后挺长一段时间是一个对美国非常有利的秩序,但近五六年开始,这套秩序在逐步解体,美国对此很担心,因为这个秩序一旦解体,意味着美国的霸权就衰落了。从全世界来看,它认为中国是最有能力和意图的,那么这里面得分两点,一个是能力,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国家很容易倾向于夸大对手的能力,同时会倾向于缩小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所以美国对中国的评价其实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个更重要的就是意图,其实一个国家的意图是很难判断的,而且意图总在变化,没有国家有恒定的意图。从上面说的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国家比较容易从恶意的角度去解释对手的意图,从善意的角度解读自己的意图。美国可能看中国也有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中国没有推翻国际秩序的意图,也没有这个能力去推翻国际秩序。我们说中国是维护、建设、改革国际秩序的,但确实不是推翻国际秩序,而且从动机角度来说,中国是冷战后国际秩序的主要受益者,为什么要破坏这个秩序呢?
1919年1月份,美国时任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这是一战结束时美国提出来的未来世界的蓝图,这套蓝图到二战以后里面提及的很多东西都落实了,比方说航行自由、裁军、集体安全组织。我认为,中国在蓝图的准备阶段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因此从意图上、能力上、动机上我都不认为中国准备要有一个替代性的秩序,但是美国出于基本认知偏差,出于处在那样一个位置的忧虑,以及由于中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文明上与它都有比较大的差别,美国对此也不太能够适应,所以布林肯这么提,更多地是一个霸权焦虑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