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观察 ->> 中评社专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香港青年国家意识培养途径和方法
http://www.CRNTT.com   2019-05-26 00:08:20


  中评社╱题:香港青年国家意识培养途径和方法 作者:何文(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助理

  近年来,香港“本土主义”甚至“港独言论”甚嚣尘上,这其中,青年成为主要参与力量。大量调查显示,香港青年“国家意识”缺失,“身份认同”混乱。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严肃指出:“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明确指示“要注重教育、加强引导,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演变趋势

  香港曾以移民居多,他们普遍缺乏归属感,存有过客心态,只是把香港当作暂时的落脚点。加上英国既不希望港人有太强的“中国情结”,也不希望港人有太强的“英国情结”,于是港英当局长期在港实施“疏离教育”,淡化、回避政治、国家、民族等议题,蓄意以社会代替国家,偏重经济教育,鼓励港人漠视自身的族群、民族、国家等问题。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回归”议题的临近,港英政府一方面通过打击腐败、改善民生,提高自己在港人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加大力度限制港人爱国活动,公民教育也以空洞的普世价值取代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导致港人逐渐对祖国缺乏瞭解,“国家意识”淡漠。

  祖国内地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港人到内地从事经贸活动,参与两地文化、教育、科技与学术交流合作。他们亲眼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感受到祖国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国家的认同感有了提高。

  香港回归初期,接连遭遇亚洲金融危机、SARS等冲击,在中央政府及时关怀下,香港经济克服了种种挑战,保持了繁荣稳定,民众对中央政府的好感度和对国家的认同度也保持在不错的水平,期间虽然发生了“反23条立法”的大游行,令这些指标出现波动,但随后逐渐缓和,在2008年前后达到一个高峰。

  然而,近年来随着宣扬“本土”、激进甚至暴力的声音和组织的冒起,香港青年身份认同再次面临严峻考验。不同机构针对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身份认同所做的民调均显示,“香港人”认同上升,“中国人”认同降低,而在年轻人中,这种趋势尤其明显。

  二、原因探析

  1、历史、经济、政治多重因素作用下,“本土”意识萌芽,身份认同出现混乱。

  历史层面,上世纪80年代香港进入过渡期后,英国一方面害怕数以百万计的香港人涌入本国“压沉英伦三岛”,因而不肯给予港人“英国人”身份;另一方面,英国也采取了种种措施遏制港人的“中国人”认同。加上内地解放战争及历次政治运动中很多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心怀不满的人员来到香港。种种因素结合产生并巩固了香港的本土意识,形成了对“香港人”的归属认同。

  经济层面,长期以来,香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大幅领先内地。随着内地经济快速增长,大批内地民众赴港旅游购物。这一方面刺激了港人“优越感”,另一方面大量内地游客带来的物价上涨、城市拥挤、公共环境和秩序下降等问题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经过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放大后,直接影响了青年对祖国内地的观感。

  政治层面,一度泛政治化的社会氛围对青年的身份认同影响巨大。少数人罔顾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地位,充分利用香港社会高度自由的环境,推动香港向泛政治化的方向发展。而种种泛政治化的炒作中,青年往往被推向前台,充当排头兵。反高铁、反国教、反“双非”、反“水客”、“占中”……更为严重的是,本应“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校和教师也加入其中,在大量事件中,部分学校和教师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后物质主义①倾向日益明显,年轻人价值追求更高。

  香港中文大学2015年做的一项研究指出,香港青年呈现物质主义与非物质主义并重的特点。而后物质主义对“异议青年”的影响十分显着——后物质主义倾向越强,对社会政治议题批判得越激烈,“香港人”认同越高(80%)、“中国人”认同越低(10%)。

  香港青年协会2016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年轻一代为何出现悲观情绪》也指出,“青年比老一辈的人有较强的后物质主义。青年在物质丰裕的环境下成长,在物质有保障的前提下,他们会转向渴望追求其他的东西,如自由、民主、环保等”,“年轻人的心态不同了,以前人们只是想工作、事业、前途,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是高层次的价值观,社会要公平公义,政府要问责、要向市民交代”。

  3、青年“贫穷”问题严峻,缺乏向上流动机会。

  根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关于青年贫穷的资料,若把收入少于或等于同组住户入息中位数一半的住户定位贫穷户,以家庭收入中位数一半定为贫穷线,15-24岁青年贫穷率从2001年的15.9%,上升至2010年的19.3%。社会福利署资料也显示,2014年全港15-24岁综援受助人为34,226人,占该年龄组别人口的4.0%;25-39岁受助人为28,893人,占该年龄组别人口的2.0%。香港青年协会一项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显示,近六成(58.1%)市民认为,今天香港年轻人的事业发展机会比他们的父母一代差;过半(52.0%)认为当今社会给予年轻人向上流动的机会不足。还有调查显示,15-24岁年轻人从事工资较低的服务及销售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由1991年的21%上升至2011年的34%,反映青年职业出现向下流动的情况。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