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需要以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只手作为保障。 |
中评社╱题: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中的“两只手” 作者:殷存毅(北京),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需要以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只手作为保障。硬实力与软实力两只手在实践过程中和政策内涵中需要均衡,需要“有机契合”地发挥作用,任何偏颇都会导致结果的事与愿违。从两岸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在硬实力建设和运用上是坚持不懈并卓有成效的,但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前言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新时代的三大历史任务,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需要实力的,而实力是由“两只手”来体现的,即以物质力量为基础,能够强制性地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为的硬实力一只手,以及“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的另一只手,亦即软实力。
二、实力体现的“两只手”
与“两只手”相对应的是“反独”与促统,两者具有一体两面的内在统一性。首先,反“独”与促统都是服务于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目标,两者秉持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具有一致性。其次,反“独”与促统互为补充,没有硬实力或硬实力不够硬,和平统一仅是一厢情愿,硬实力是确保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不被“台独”势力吞噬的保障。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软实力,难以把握民心向背的主导权,故软实力是能以最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方式实现统一的必需。其次,“两只手”在功能和工作内容上具有明显区别。具体体现为:
(1)硬实力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依赖压制和威慑改变他人作为的能力”,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为最有力的工具,这是软实力不可比拟或没法替代的。
(2)硬实力主要是以物质性的如军事力量和经济科技实力等为基础,因此硬实力建设和运用主要以国防力量和经济科技发展为内涵,而软实力则要靠增强政治、利益和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等为主要内涵。
(3)硬实力主要用于“反独”斗争,斗争或打击对象主要是针对台独分裂行为、组织及其政治人物,而不是一般民众,而软实力则主要在民众中形成一种感召力或吸引力,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细致的争取民心归依的工作。显然,在推进祖国统一过程中,硬和软两手均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手段。
三、硬实力的全面提升使台独成为政治禁忌
从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看,在1949年之后的较长时间内不存在突出的反“独”问题,因为“两蒋”时期的台湾当局秉持“一个中国”原则与立场,两岸的冲突是“汉贼不两立”之争,即谁代表“中国”的问题。两岸关系中反“独”问题的突显源于1986年具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出现,以及2000年民进党的上台执政,这些重大事件意味着大陆对台工作进入侧重反“独”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所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略指导下,对台工作大致经历了与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裂势力所进行的五场重大的政治斗争:包括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反分裂反“台独”斗争、1999年反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斗争、2002年反对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斗争、2003年反对陈水扁利用“公投制宪正名”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的斗争,以及2006年初进行的反对陈水扁“终统”的斗争。从斗争内容及时间跨度看,可以说不论是“两蒋”时期还是近三十年,反对不同形式的分裂(包括“汉贼不两立”、“独台”和“台独”)都是两岸关系或大陆对台工作的重心所在,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不论从国际局势还是自身的实力而言,的的确确存在台湾被分裂出去的危险或威胁,因此坚持不懈地以增强硬实力来反对和遏阻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为,以确保未来统一的可能性。换言之,守住底线的战略防御态势是过去三十年的对台工作特点,这既是时代的特点,也是实力使然。
经过改革开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大陆经济综合实力现已跃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大陆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在国防领域,人民解放军在2000年后尤其是近五年迎来大发展,位居世界的第二阵营,并正在成为一支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军事大国和强国,尤其是近五年来国防与军队改革极大地增强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的提升,并牢牢确立了在台海的压倒性军事优势。在科技领域,大陆在整体上也进入世界科技强国之列,有研究显示中国科技实力进入世界第一阵营,科技水准居全球第二阵营。这些均是大陆硬实力的主要体现领域。
随着硬实力的全面提升,大陆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力也全面提升,并开始主导国际安全、政治和经济秩序或游戏规则的改革与重建。这一重大变化反映到台湾问题上,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反对和不敢支持台独,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一中”立场已成为国际社会不可逆的普遍认同。另一方面,在大陆强大的硬实力威慑以及国际社会反对下,迫使台湾岛内任何政治势力都不敢公开宣称“台独”,“台独”成为一个事实上的政治禁忌,是岛内各政治势力谁也不敢碰触的红线。
四、促统需加强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
尽管“台独”的危险依然存在,当前大陆已经有力地扼住了“台独”的咽喉,具备了确保台湾不被任何势力以任何形式分裂出去的能力。可以说基于硬实力的巨大变化,使得以和平的手段实现两岸的最终统一的可能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大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备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能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来访的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提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所谓心灵契合就是要求两岸同胞对统一相向而行和心同此情,亦即希望或劝导台湾同胞能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这具有“想让他人做你想做的事情”的含义,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尽管通过硬实力确保“台独”不能变现是和平统一的前提,但硬实力仅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我们较好地具备了“反独”的硬实力基础上,要能让台湾同胞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还需要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这是以最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路径依赖。显然,实力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策略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为,从守住底线的“反独”战略防御态势转入积极推进统一的战略进攻态势,从主要依靠硬实力“反独”“防独”到重视软实力建设与运用的推进祖国统一的新时代,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根据学界的研究,软实力范畴很广,大致可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现在尤其是通俗文化)的感召力、在国际关系中的结盟、利用现有国际组织能力等。作为区别“依赖压制和威慑改变他人作为的能力”的硬实力,软实力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吸引力”或“感召力”。针对台湾问题的实际情况,所谓软实力建设和运用主要应体现在政治吸引力和文化吸引力两个方面。
(一)基于制度自信的政治吸引力。两岸关系中深层次的矛盾冲突不是民族矛盾更不是宗教冲突,而是基于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对立。这种对立的起因并非谁要吃掉谁,因为按照大陆的“一国两制”的统一制度设计是允许并希望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能够共存,对立的起因在于台湾对大陆的制度的敌视或污名化,这既有历史的时代原因,也有台湾官方的人为建构。
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基于硬实力的强势,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理论一直占据世界主流地位,尤其是自1990年苏东剧变,纷纷实行体制转型之后,其影响力更加广泛。台湾地区虽然处于东亚文化圈,但1949年后长期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保护,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认同或接受,或被西方意识形态的控制就成为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台湾的主流思想受到两种影响,一是台湾当局数十年间在台湾持续地推行反共教育,利用大陆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挫折,强化对大陆制度的妖魔化。二是西方自由、民主等意识形态(多以西方制度优越论的面目显现)对台湾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影响,形成一种历史制度的演进。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就一直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制度优越论”的挑战。意识形态的对立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就演化成台湾主流社会对大陆的猜忌、隔阂和不信任的思想建构,这是一种无形于内心的偏好或心灵活动,成为影响和平统一进程的障碍,而这又是硬实力所不能有效克服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并未正面地碰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回避的态度,给人一种“理直气不壮”的感受,这不仅没能化解问题,反而助长了台湾当局所谓“台湾具有制度优势”宣传在民众中的影响。“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具有在两岸之间区隔对立的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的功能,但如果大陆的政治制度不具合理性及优越性,台湾社会对大陆的政治信任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作为软实力首位要素的政治吸引力问题是最终回避不了的。如果说因为历史缘故,大陆过去在对外论述制度优越性方面欠缺充分的实证性论据,今天大陆的辉煌发展成就已彻底改变了这一切。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经历着由穷到富再到强的发展过程,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物质社会,而且使中国重拾制度的自信,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