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http://www.CRNTT.com   2020-08-13 07:59:23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在近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人民日报发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孙墨笛执笔文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有效应对机遇和挑战新的发展变化,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内看,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为更好应对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新变化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激发发展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发展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文章分析,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则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不断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的动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提高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稳定性和竞争力,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流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机制性、技术性障碍,使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对冲疫情冲击,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挖掘和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文章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虽然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促进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