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个人认为可以强化下列四项工作重点:一是强化陆委会夏立言主委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定期会晤。在强化两岸事务主管机关建立正常互访与联系机制的基础上,并积极思考是否可以进而推动两岸不具主权意涵机构(国防、外交等)的主管官员互动与建立常态性的联系机制。二是尽快协商完成具有两岸特色的机制-“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以建立两岸和平稳定的互设机制,不让两岸和平对话机制展发生结构性变化。三是尽快完成两岸签署货品贸易协议与同步积极促成台湾对外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同步实现两岸经贸正常化与开拓台湾国际经贸空间。四是以兴利与防弊思维审慎处理两岸敏感的国际空间议题,以新思维与新作为开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新局。
首先,我方陆委会主委与国台办主任互访主轴主要是为增进彼此相互瞭解,透过开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机关负责人的互访,务实讨论两岸事务相关议题,促进各自业务的推动。惟亦具有几项重大意义,双方正式会晤与互称官衔,不仅建立了陆委会与国台办制度性的互动联系机制,也对日后两岸其他部会的官方部门互动正常化树立可供借镜的范例,更对于目前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协商的进展、两岸经贸与亚太区域经济的连结等议题,都具有重大的助益。一般认为,在不涉及双方各自对主权坚持的情况下,建立这种制度性的对话联系与互访机制,如何进一步扩大两岸主管部门官员的直接接触与对话互动,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推进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就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而言,1991年两岸分别成立海基会与海协会作为双方政府正式授权的协商机构,也开启了两岸独特的协商模式。综观过去二十多年来,一般认为,最能体现两岸关系发展良劣的判别指标,莫过于具体检视两会两会的协商与互动。事实上,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落实,不仅攸关民众权益保障,同时也是牵动未来两岸关系走向的重大议题。一但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不仅将进一步大力推动两岸制度化与法制化的正常关系,也将为两岸的和平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石,纵使台湾未来再次发生政党轮替,也会降低或纾缓对两岸关系的冲击。
再则,就两岸签署货品贸易协议而言,自从2010年两岸签署ECFA之后,双方便开始进行投保协议、服务贸易、货品贸易的协商。继投保协议签署后,2013年6月两岸也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但服务贸易协议目前仍在“立法院”尚未完成审议生效,并且在2014年3月引发台湾大规模的学运后,朝野“立委”都同意要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使得两岸服贸协议的审议与货贸协议的协商增添变数。原本两岸服贸协议与货贸协议的签署,将让台湾与占出口四成的中国大陆完成FTA签署,对于台湾与主要贸易伙伴(“非邦交国”)FTA的洽签也极具助益。目前全球约有近四百个FTA已生效,让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面临隐忧,面对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加速,未来二到三年内,台湾面对五个巨大FTA的冲击,分别是中国大陆与东协的RCEP、美国与日本为主的TPP、中韩的FTA、中日韩的FTA、美国欧盟的FTA(TTIP)。这五个FTA总共涉及到48个国家,占台湾出口总额的92%。台湾如果无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或是跟主要贸易伙伴洽签FTA,吾人认为,2016年不论由谁执政、谁当“总统”都逃脱不了这些FTA带给台湾经济边缘化的困境(台湾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出口都须扣关税)。面对未来两岸货贸协议的签署,一般认为,除了必须记取服贸协议争议的教训,对内积极加强行政立法的互动、朝野的沟通、产官学界的交流外,也应积极加强台湾与主要贸易伙伴洽签FTA,对外也应跟主要贸易伙伴商谈FTA,并积极准备参与RCEP与TPP的区域经济整合。虽然北京认为,必须先实现两岸经贸的正常化与强化,才愿意让台湾与主要贸易伙伴洽签经济合作协议、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但个人认为,面对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快速,两岸经贸的深化与台湾对外经贸空间的开拓应该齐头并进,不应有先后之分。毋庸讳言,未来不论是两岸经贸的深化议题,有关货品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或是产业合作的协商;或是台湾与主要贸易伙伴洽签FTA乃至参加RCEP等区域经济整合,除了经贸上的互利互惠外,两岸政治的互信与沟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