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黄光国:余英时的“帮派”与“典范”
http://www.CRNTT.com   2022-03-27 00:12:18


 
  二、“现代化理论”的典范 

  依照孔恩的理论,科学社群(scientific community)是指在某一科学研究的领域内,探索目标大致相同的科学工作者。在常态科学阶段,科学社群通常会信仰同一个典范,接受同样的教育,拥有共同的语言,运用同样的方法,探索共同的目标。科学社群是连接个别科学家与整个社会结构的桥梁。科学家个别的发现,必须经过科学社群才能与其他社会团体产生互动。这也是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者要加入某一科学社群,从事研究,必须从研究其典范入手。他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这套共有的典范为基础,信守同样的研究规则及标准程序。这种信守的态度以及因而产生的共识,是常态科学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任何科学研究的领域,都必须产生研究典范,才能从事进一步的研究,这个研究领域才有可能趋于成熟。

  在哈佛思索他个人去留问题的时候,余英时必然已经注意到:哈佛大学的科学社群正在努力建构“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的研究典范。他们用二分法,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为“传统”和“现代”两大类,美国是全世界“现代化”的领头羊,全世界文化变迁的大方向就是“现代化”,由他们的文化传统,朝美国的方向转变。

  当时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英克勒斯(Alex Inkeles,1920-2012)可以说是为“现代化理论”树立“典范”的巨人。他还设计出一种“个人现代性量表”(individual modernity scale),广为非西方国家所采用,我在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念书时,在杨国枢教授指导下所完成的硕士论文〈个人现代性程度与社会取向强弱〉,都采用了他所创立的研究“典范”。

  英克勒斯精通俄文,二次大战期间,他曾经为美国情报单位工作,任务就是解读苏联出版品及广播中的重要讯息。在冷战时期,英克勒斯本人的研究主题却是苏联的社会变迁。他本人的著作也大多与此有关。建构“现代化理论”,并不完全是出自学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政策。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费正清(John. K. Fairbank, 1907-1991)的背景也类似于此。费正清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1941年,他被美国情报协调局征召,担任情报研究及分析工作;1942至1943年间,他以战略情报局官员的身分,兼任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1946年返回哈佛大学任教,并于1955年成立主持“东亚问题研究中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