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让“五一”成为“补偿性消费”的起点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09:16:11


  中评社北京4月27日电/即将来临的“五一”假期不仅是十年来首次5天长假,更是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首个5天小长假。这一利好会给商业、旅游等行业带来“补偿性消费”吗?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时,很多分析认为,一旦疫情警戒解除,就会迎来一场“报复性消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疫情会在全球暴发,并给我国带来了输入性风险。原本乐观地认为“五一”将是“报复性消费”高峰之一,现在看来,将这种期望调整为“补偿性消费”可能更现实一些。

  “补偿性消费”当然要比“报复性消费”温和得多,但是,这种“温和”显然还是要受到疫情压制,需要我们继续保持低调与理智。疫情的警钟并没有解除,特别是输入性风险,随时有可能发生,也随时会给麻痹者带来伤害。因此,“补偿性消费”也是有条件的。关键要看如何去做,才能让“五一”真正成为“补偿性消费”的起点。

  携程发布的报告预计,“五一”出游人数将达到清明的2倍以上。而此前中国旅游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为4325.4万人次。也就是说,“五一”出行人次有可能达到近9000万,从而成为今年首个真正的旅游小高峰。即便与往年相比差距很大,但若能在疫情影响下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五一”小长假能够带动消费,是没有任何疑问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度过一个真正安全的小长假,真正启动“补偿性消费”。

  笔者相信,只要不出现人数过度集中、人员过度密集的现象,也不发生任何疫情问题,那“五一”长假就将成为“补偿性消费”的起点,从而有效激励和带动整个消费领域,消费方式也将逐步从线上为主转向线上和线下共振。

  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一着不让地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知道,无论是商业场所还是旅游景点、文化活动场所,抓好疫情防控、避免出现感染,不仅仅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保护广大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维护这些场所自身利益的需要。因为,一旦出现问题,首先需要关闭的就是容易造成人员聚集的场所,会引发风险的场所。在疫情已经对这些场所造成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关闭,将造成很多场所的经营压力加大,甚至无力运行。严重的,则会出现破产倒闭。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疫情防控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一方面,人员聚集的矛盾比较突出。很多公共场所、商业活动中心、旅游景点等,一 开门人员就非常密集。显然,这里面的风险是很大的,也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所有的开放场所,都必须在“五一”期间做好预约等方面的工作安排,不要过度在意“五一”期间的效益。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是所有开放场所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另一方面,部分开放场所并没有真正重视疫情防控,预约、消毒、检查等工作流于形式,甚至压根就没有实施。在“五一”到来的情况下,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如何真正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在工作上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

  受疫情影响,绝大多数已经或即将开放的场所,都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而要让“五一”成为“补偿性消费”的起点,就必须更加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千万不能因为防控工作没做好,给以后的开放带来不利影响。要明白,今天多付出一点努力,明天就能多一份收益。从现在起,各开放场所就要着手做好“五一”期间疫情防控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五一”期间不出现任何问题。包括安全问题、食品质量问题、交通问题等,也要一着不让地抓好。

  相应地,只要我们平稳度过五一长假,印证“补偿性消费”逻辑,以后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谭浩俊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