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十四五”将铺开协调发展新画卷
http://www.CRNTT.com   2020-11-09 11:00:24


 

  而除了存量建设外,王福强表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中心发展也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数量从2006年的68个增长到91个;城区人口超过400万的城市从2006年的11个增长到19个。同时,2018年,30个都市圈的城镇人口净增量占全国净增量的73%。而都市圈里,有70%人口增量集中在外圈层,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域空间。

  区域发展和城镇化

  将拓展中国经济增长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区域协调发展,还是新型城镇化,都将拓展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刘云中表示,“区域空间”也是“发展空间”。从区域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巨大的潜力,而城镇化也将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所在。

  王福强表示,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了由点及面、由不均衡到逐步均衡发展的过程。区域发展的重点片区集聚相关要素,率先实现自身发展。之后,通过辐射、带动后发区域,实现临近区域、边远区域的梯次发展,最终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而这在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将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而通过新型城镇化带动消费,也将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增长。王福强说,当前经济发展的空间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体空间形态。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都会催生出中心城市和巨大型城市群。它们吸引了海量的新增人口,产生了住房、交通、日常消费、教育医疗等各类需求。这类需求,不仅有新增城市居民的传统需求,也有既有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既有对国内产品的需要,也有对国际高品质产品、服务的需求。需求侧的强劲,将直接带动供给侧的发展。需求侧供给侧的相互配合,直接支撑了区域的整体活跃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