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兆佳 |
中评社香港1月3日电/“占领”行动及其一系列激烈行动肯定是香港回归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冲突事件,是多年来尤其是过去两年来各类矛盾的进一步累积和激化的具体呈现,反映了社会上特别是年轻人和中产阶级人士中弥漫着怨恨、不安和恐惧情绪,矛头指向特首、特区政府以至中央政府。这些情绪使不少港人“暂时搁置”他们一贯以来对法治和守法的珍视,反而同情和容忍种种违法行为。然而,随着“占领”行动的时间延长,加上暴力冲突的增加,港人对“占领”行动的态度亦转趋负面。
激烈斗争发生的导火线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行政长官普选办法的决定。不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两股政治势力的猛烈碰撞。其一是香港的反对力量意图通过特首普选而取得香港特区的政权,从而扩大其政治力量。其二是中央锐意扭转香港回归后种种偏离“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情况,其后果无可避免是减少了反对势力的政治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反对派“全力出击”或“绝地反击”不难理解。
当前的政治形势的确颇为严峻,但只代表“占领”行动前的政治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并非一个崭新政治形势的出现。香港的整体政治格局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各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尚没有发生显着改变。香港内部尚没有任何一股力量有能力改变香港的政治格局。
反对派或陷入长期内讧
然而,在基本政治格局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若干变化趋势还是有迹可寻的:
年轻人(学生、年轻中产人士、边缘青年)成为新生的政治势力,他们不大认同香港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及其价值体系。不过,他们既然不愿意与既有的反对党派结成紧密同盟,轻视领袖和组织的重要性,及过度突出“自发性”与“平等参与”的原则,他们的政治能量也因此受到限制。在人口老化的社会中年轻人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反而觉得受到主流社会的“压抑”。他们的政治立场与主流社会相差甚远。他们挑战主流社会的过激行动难获广大港人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