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实现发展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精准匹配
http://www.CRNTT.com   2020-04-11 14:21:06


  中评社北京4月11日电/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改革道路虽然曲折,但一旦找准发展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定会“行则将至”。未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多方面不断深入,在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增强金融韧性,抵御外部冲击。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自2019年2月中央正式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以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强、国内经济形势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给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一定的制约。通过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精准匹配具有重大意义。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道阻且长”

  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较为平稳,从总量上看相对充沛,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7%,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当。但从结构上来看,存在效率不高、结构失衡、与经济转型匹配度不高的问题,难以有效支持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一是社会融资规模常年高于名义GDP增速,一定程度上说明金融供给量处于相对充裕的状态,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高货币供给会导致杠杆率上升,虽然高杠杆过多年来支持了经济增长,但随着杠杆率的攀升、债务规模的扩大,经济主体的利息负担也呈加重态势。二是我国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突出,大、中、小金融机构普遍追求业务的全面性与规模扩张,主业不突出,服务对象、产品和模式较为雷同。

  第二,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发展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且债券市场上企业债和公司债的占比偏低。二是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金融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支持较少。三是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基建、房地产和大型企业,对高科技创业、节能环保和小微企业支持相对不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