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南海政策之比较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6-05-24 00:17:19


 
  (五)两岸与外部势力参与南海问题的实际行动

  中国大陆作为区域内的大国,在解决南海争端中往往能够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努力与直接利益相关方——东盟及其内部主要国家进行沟通和磋商。同时,东盟为了不惹恼中国大陆,也积极以对,加强与中国大陆的对话,也就是说,虽然南海问题牵涉到“六国七方”以及区外美日等大国,但东盟采取的措施是欲将其放置在中国——东盟的二元互动结构之中。

  而美国在上述的棋局中,似乎只是东盟用来与中国大陆谈判的砝码,并无多少直接性参与权利。但美国仍然欲通过三种方式持续介入南海问题,即“强化美国在南海区域的军事存在;强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⑪以增强其“协调人”或“仲裁者”角色的分量。在各方皆依凭多种管道自谋出路的情势下,台湾被边缘化的趋势不言而喻,除了马英九增强太平岛的正常防务外,并未与其他五国就南海争端展开正式协商。

  两岸南海政策的影响与评析

  (一)两岸南海政策并未对其余各方形成牵约力

  依据前述分析看,当前“六国七方”只有中国大陆才将主权问题置于首位,台湾更是有心无力其余各方均各行其是。特别是在东盟内部,一旦各声索国将主权问题摆上台面,似乎就会影响到东盟整体的团结与合作。美国方面似乎也不愿触动敏感神经,协调各方在主权争端上的矛盾,而仅仅只想以此为藉口参与到南海资源的开发中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这样,在主权问题上,一来其不是各方均关注的焦点;二来各方皆没有意愿处理。毋需质疑,将“主权”问题冻结起来很有可能会成为各方共同意见:第一,有利于东南亚声索国毫无牵绊的掠夺资源,而不受主权归属问题的制约;第二,有利于美国继续参与南海问题的“协调”;第三,有利于继续维持台海现状,保持美台的特殊关系;第四,有利于稳定南海局势,避免引爆攸关各方核心利益的导火索。加上,“美国在南海冲突的立场是南海'地位未定论',其核心思想就是尽量拖延南海问题的解决防止南海为某一大国控制。”⑫不言自明,两岸南海政策势必难以遏制其结盟的基本走向。

  (二)南海争端将发展为中国大陆、东盟、美国的三角博弈

  随着中国大陆的不断强大,再进一步强化南海问题“东盟化”似乎是周边国家内部的大势所趋,也是其意所向,由此东盟拉美国下水也就不足为怪。何况,“从中美关系的角度来讲,中国崛起使美国的忧虑逐渐增强,并使两国关系的竞争性多于合作性。”⑬站在美国的视角上看,无论有没有南海问题,美国以巩固第一岛链围堵中国大陆的战略任务都是势在必行的。现在,既然有了东盟的“搭台”,美国一定是求之不得、也是当仁不让。于此,情势将发生两方面的变化:其一,之前,东盟与美国的相互借用、心照不宣的暧昧关系很有可能演化为平起平坐、身份对等的契约/同盟关系;其二,过去,南海问题处于“春秋战国”一盘散沙的时代,而如今,因为美国的涉入,势必会演变为“三足鼎立”的相对均势格局。换言之,中国大陆、东盟、美国任何一方的倒戈都必将会对第三方带来致命一击。或许,唯有在南海保持相对平衡的局面,才有可能会创造“三赢”甚或“多赢”的结局。

  (三)两岸南海合作的空间相对有限

  原本,无论是涉及到海洋政治领域的合作还是非政治意义上的经济与技术合作,对两岸皆是有利无弊。可是,由于以下理由,导致两岸南海合作空间相对有限:一是台湾南海政策的出发点并非是要守住“家产”。也就是说,它并不认同抑或共建“一个中国”。目前,在国际现实中,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民众普遍将“一个中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划等号,这就使得初期两岸皆有意保持的模糊和弹性空间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二是两岸南海合作的动机不一样,“大陆要求两岸南海合作主要目的是维护中华民族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但台湾强调的是参与国际社会,彰显'中华民国'的实际存在。”⑭通过海洋问题也隐射了两岸政治关系的基本矛盾,即“首先是两岸进行相关维权合作时的身份定位问题;其次是两岸对于各自在维权中的目标选择问题。”⑮三是美国要求台湾不能与中国大陆联合。“在台湾对大陆没有产生足够信任感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将自身的安全托付给大陆,冒着损害美国安全保护的风险,积极推进两岸南海合作。”⑯四是出于维护其在东南亚经济利益的顾虑,有必要与中国大陆保持距离。

  (四)台湾在南海争端博弈中的边缘性危机难以化解

  伴随着中国大陆、东盟、美国三边组队逐步完成。诚然,台湾被排斥在三方角逐之外,既没有主导权,少有发言权,但其何去何从仍备受关注,毕竟台湾还实际控制着太平岛和东沙群岛等。然而,事实上,台湾在南海争端中的“影子化”趋势似乎又难以扭转。首先,台湾既缺少主权国家的法律身份,又受困于“一个中国”的担忧,于是自然就失去了争取南海权益的正当理由。一旦将南海问题诉诸法律途径时,台湾的利益诉求便是投靠无门。其次,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渐次推进,东盟对台湾的经贸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出现了“负相关”走势。东盟对台湾可能更加肆无忌惮。最后,倘若两岸关系在往后的发展中生变,也势必会致使台湾可论述的空间受到挤压。固然如此,但大陆也从未放弃争取两岸海洋合作的努力。有关南海争端,大陆是主张台湾可在两岸框架(“一中”架构)下进行表达其“主权”的诉求,而其他非政治领域议题均可不受此限制,可享有一定的生存与活动空间。可知,台湾要想挽救泡沫化的险情,惟有与大陆合作,才是明智之举、也是可行之路。

  注释

  ①冯梁、王维、周亦民:《两岸南海政策:历史分析与合作基础》,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4期,第8页。

  ②赵国军:《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载《国际展望》2013年第2期,第90页。

  ③郭渊:《冷战后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载《学术探索》2008年第2期,第54-55页。

  ④江宏春:《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及其政策演变》,载《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12期,第76页。

  ⑤高圣惕:《论南海争端与其解决途径》,载《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6期,第35页。

  ⑥李克强:《打造责任共同体,中国会果断回应南海挑衅》,载《京华时报》,2014年4月11日,第3版。

  ⑦方晓志:《对美国南海政策的地缘安全解析》,载《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7期,第50页。

  ⑧卢芳华:《试析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第8页。

  ⑨葛红亮:《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评析》,载《外交评论》2012年第4期,第68页。

  ⑩郭震远:《台湾当局应对东海、南海局势的政策分析》,载《中国评论》(香港)2012年第10期,第11页。

  ⑪江宏春:《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及其政策演变》,载《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12期,第78页。

  ⑫郭渊:《冷战后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载《学术探索》2008年第1期,第57页。

  ⑬刘雪莲:《奥巴马政府积极介入南海问题的层次性动因分析》,载《国际观察》2013年第4期,第40页。

  ⑭宋燕辉:《两岸南海合作:原则、策略、机制及国际参与研析》,载《台海研究》2014年第3期,第11页。

  ⑮郭震远:《海峡两岸加强海洋事务合作的主要障碍分析》,载《中国评论》(香港)2013年第10期,第6页。

  ⑯王公龙:《美国南海政策调整与两岸南海合作的空间》,载《国际论坛》2011年第6期,第4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5月号,总第221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