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第二届中华文化论坛 ->> 最新消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潘锡堂:文化交流缔造两岸双赢新机
http://www.CRNTT.com   2016-11-23 00:34:23


 
  三、大幅提升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做法

  时任大陆文化部长的蔡武于2010年9月2日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身分率团访台,此行谱下大陆文化部门最高层级官员访台记录。蔡武所率团员涵盖大陆艺文界重量级代表等40多人,访台期间除了参加同年9月6日在台北市举行的“2010年两岸文化论坛”,亦参访文化设施和人文景点,展开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公开倡议两岸签署“两岸文化协议”。

  回顾17年前,时任大陆科技部长的朱丽兰为参加“两岸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率多名科技部高级官员访台,还在综合座谈会上与时任国科会主委的黄镇台对话,达成两岸科技交流应建立常态性论坛及交流机制和沟通管道的共识。但第2年,“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论”即登场,其后民进党主政,两岸陷入紧张对峙之中,以迄于马英九就任上台。于是,蔡武访台,又像是一个两岸冷热的刻度,它意味着两岸又重新走上了一个高峰,水位又涨到朱丽兰访台时的那个高度,甚至更高。

  尤其两岸自2008年6月恢复制度化协商以来,已签署了23项协议,并发布1项陆资来台声明,但大多数是属于经济议题,并没有碰触到文化议题。2008年底国共第4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即把文化议题列为两岸未来重要交流的议题,并且在2009年7月的第5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即以文化议题为重点。此外,两岸重要人士在不同场合中,也异口同声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交流。然而,现阶段两岸文化交流,除了电影之外,台湾的出版业、媒体业、广告业,尚亟待与大陆方面建构全面、双向的文化交流管道。

  两岸签署ECFA之后,业已树立两岸经贸交流的新里程碑,但经贸交流日趋多元化、制度化之际,文化交流如未能跟上经贸交流的脚步,致使经贸文化交流出现跛脚或停滞现象,岂不遗憾?正因如此,蔡武访台,透过文化论坛形式的交流,尝试提出有利于双方文化交流的纲目,各界均抱持乐观期待的态度。

  虽然马当局并无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之作为,但藉由蔡武的访台及参与“两岸文化论坛”,我们可回顾检讨并且策划未来的两岸文化交流前景。其实,两岸文化交流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视觉与表演艺术、文化资产、博物馆、民俗文化等,也包括文化行政与设计的相互考察。交流的形式相当多样化,除了静态的展示之外,更有动态的表演、观摩、讲座、论坛、研讨会等,两岸有不少机构,已建立了长期性的、良好的沟通合作平台与机制,举办一年一度艺术节庆或论坛,并展开两岸文化交流。

  至于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近年来的交流合作已有愈来愈热络的趋势。以文化产业的龙头─电影为例,透过两岸影展与电影论坛等活动的举办,加强两岸影视人员互动活络,对台湾电影产业发展大陆市场有实质的助益。

  要言之,面对21世纪全球竞争的白热化,如何发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两岸同胞必须共同思考与努力的。今后的两岸文化交流,应以更开放的胸襟、更谦虚的态度,互相学习、截长补短、求同存异。如此不仅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双方的情谊,也可以丰富两岸民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两岸人民的人文素养与竞争力。最后,两岸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构筑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平台,增进双方互信基础,进而创造和平发展新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专题: 中评香港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