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甜蜜产业”带来甜蜜日子
http://www.CRNTT.com   2020-08-16 11:57:51


  中评社北京8月16日电/据人民网报道,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城出发,沿着214国道往南100余公里,翻越海拔约4500米的红拉山,就到了位于澜沧江畔的芒康县南部三乡:曲孜卡、盐井和木许。当下,地处澜沧江畔干热河谷地带的盐井纳西民族乡一片葱茏,正值葡萄即将成熟的季节,50多岁的藏族村民益西江措和女儿巴桑旺姆正在葡萄园里清除杂草。

  远处雪山掩映,近处葡萄满架,行走在葡萄园里,益西江措眼里满是笑意。

  盐井纳西民族乡地处滇、川、藏交界处,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由滇、川入藏的重要驿站。盐井藏语名为“擦卡洛”,“擦”即盐的意思,这里因特产井盐及其传统制盐术而出名。千百年来,澜沧江两岸层层叠叠的数千块盐田,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生计来源。如今,井盐晒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益西江措家有5块盐田。以往,由于传统井盐产量低、销路不好,家里每年卖盐的收入只有4000多元。近年来,当地政府围绕“盐井千年古盐田”打造旅游产业,游客渐多,益西江措家的盐田一年收入已超过1万元。不仅如此,芒康县利用干热河谷地带海拔低、温差大、光照充足的气候优势,挖掘当地150多年种葡萄、酿红酒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南部三乡曲孜卡、盐井和木许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和红酒产业,使之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甜蜜产业”。受益于此,益西江措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甜。

  “以前家里种青稞,一亩地大约能收700斤青稞,按每斤价格1.3元算,一亩地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益西江措说,2014年,他把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给当地企业藏东珍宝酒业作为葡萄种植基地,“一亩地一年的流转费1800元,明年还能涨到2000元。”此外,他自己可以在葡萄基地打工,一天工资150元,一年能工作200天左右,收入大大提高。近两年,妻子拥宗拉姆在村里做保洁员,一年有3500元收入,全家实现了稳定脱贫。“收入提高了,村子也越来越漂亮,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感谢党的好政策!”益西江措笑得咧开了嘴。

  益西江措所说的藏东珍宝酒业,是政府扶持的一家红酒龙头企业。经营企业的是盐井纳西民族乡本地的一对80后兄妹,哥哥洛松次仁在2009年将自家的葡萄酒小作坊扩大、设立公司,2014年在政府政策吸引下,从西藏大学毕业的妹妹东子曲措也回到家乡创业。如今,公司已流转土地500亩建立葡萄种植基地,并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群众种植酿酒葡萄2500亩,公司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每年解决农牧民临时就业700余人。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