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新闻 】 【打 印】 
保育须与时并进 “非遗专车”入校园
http://www.CRNTT.com   2021-12-27 10:28:41


  中评社北京12月27日电/据大公报报道,非遗源于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馆长伍志和认为,要让大众了解非遗,非遗必须再次走进市民的生活中,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非遗办事处除了正研究在中学教科书加入相关课程,明年将会设立“非遗专车”,到各中小学开展教育计划,让非遗进入校园。

  “保育,不一定要原汁原味”

  “不少人以为非遗的项目就必须要原汁原味,一定要按照传统的做法,其实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伍志和举例说,无论是扎作、木偶戏、粤剧,一直都在演变,其作品、道具也会不断改良,只是每一代人对他们的印象都有不同,就以为上一代的就是“原汁原味”。

  要保育非遗,就要让非遗与时并进。三栋屋博物馆内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上月初重开,新增了“循声觅道──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系列,展示了数十种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配合现代艺术元素,加入制作过程的音效,让市民边看边听,增加投入感。又把太平清醮、天后诞等元素放到墙上,设置了要用手机拍摄才能复现的壁画“打卡位”,令非遗“潮”起来。

  非遗中心设在荃湾的三栋屋博物馆内,有人认为位置偏远、空间太小,伍志和则认为,博物馆大小并无问题,“三栋屋的价值在于博物馆内介绍的,几乎都在这个地方真实发生过,例如点丁灯等,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深度、内容及韵味。”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