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7日电/据大公报报道,非遗源于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馆长伍志和认为,要让大众了解非遗,非遗必须再次走进市民的生活中,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非遗办事处除了正研究在中学教科书加入相关课程,明年将会设立“非遗专车”,到各中小学开展教育计划,让非遗进入校园。
“保育,不一定要原汁原味”
“不少人以为非遗的项目就必须要原汁原味,一定要按照传统的做法,其实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伍志和举例说,无论是扎作、木偶戏、粤剧,一直都在演变,其作品、道具也会不断改良,只是每一代人对他们的印象都有不同,就以为上一代的就是“原汁原味”。
要保育非遗,就要让非遗与时并进。三栋屋博物馆内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上月初重开,新增了“循声觅道──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系列,展示了数十种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配合现代艺术元素,加入制作过程的音效,让市民边看边听,增加投入感。又把太平清醮、天后诞等元素放到墙上,设置了要用手机拍摄才能复现的壁画“打卡位”,令非遗“潮”起来。
非遗中心设在荃湾的三栋屋博物馆内,有人认为位置偏远、空间太小,伍志和则认为,博物馆大小并无问题,“三栋屋的价值在于博物馆内介绍的,几乎都在这个地方真实发生过,例如点丁灯等,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深度、内容及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