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中国的储蓄文化让我们学到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8-09-26 10:13:03


资料图片:江苏赣榆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清点人民币。(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9月26日电/中国去年占到全球国民总储蓄的1/4,个人储蓄率达25%,是全球比例最高之一。与之比较,南非国民储蓄率约16.5%,阿富汗全球最低是负11%。中国家庭的储蓄超过其他国家,最能显示差距的是穷人群体。在大多数国家,处于收入最底层的10%至20%人口储蓄率为负数,但在中国却是正数且高达20%,这几乎相当于南非等国家中等收入阶层的储蓄率。(中国人)储蓄文化背后的动机引人注意。

  南非“个人理财”网9月25日载文《我们能从中国的储蓄文化中学到什么?》,文章说,未雨绸缪。中国转向更加市场驱动型的经济后,中国人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占比更低,他们把更多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60%的中国家庭都存钱。对医疗、养老等成本不断上涨的担忧进一步刺激这种趋势。大学贷款在中国不多见,因为60%的家庭都会为子女教育存钱。

  信贷市场发展尚不充分。在中国,借钱不太容易。尽管消费者早已适应信用卡(透支),尤其是年轻人,但他们不会累积太多债务或让债务失控。事实上,尽管25岁至40岁这部分人群更多使用信贷,其储蓄率却与中年群体相当或更高。

  政府的金融支持比过去少了。中国政府已逐渐把为退休群体提供收入的负担转移给家庭,这促使许多人储蓄更多钱以安然度过退休生活。社会保障不足等原因也促使部分家庭为未来做打算。

  中国社会正向无现金社会转变。个人储蓄一直以现金形式存在,但中国正快速转向数字支付。城市里许多人如今不带现金出门,因为所有东西都可使用移动支付。

  由此总结出中国储蓄文化的可借鉴之处:无论经济好坏,维持储蓄水平不变。为大型支出项目(如购房或子女教育)存钱,不要累积大量债务。手中现金要少,以确保自己量入为出。尽快把钱转到单独的储蓄账户,以免受到消费诱惑。无论收入水平如何,都应定期或尽量存钱。开始为大额花销储蓄,以便让自己的钱能收获利息。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