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周边 ->> 俄罗斯 】 【打 印】 
军民融合助俄罗斯军工双轨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8-05-23 13:28:30


  中评社北京5月23日电/为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激发俄军工综合体的潜在活力,自2016年起,俄政府开始推动军工企业转向生产高科技民用及军民两用产品,期待在国家削减军费的大背景下找到一条军事与民用工业共赢发展的融合之路。

  两步走深化军转民

  前苏联为俄罗斯留下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该体系当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享有优先发展特权,整体水平远远领先民用工业。苏联解体后一段时期,俄军工体系遭受政府资金锐减、国内采购萎缩、私有化泛滥、研发滞后等一连串打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制定《国防工业转产法》,设立“国防工业转产国家基金”,对一批军工单位进行军转民。

  俄罗斯《军工潜力》杂志主编尼古拉耶夫说:“大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而俄国防部的订单往往数量有限,造成很多俄军工企业的产品产量低、成本高、销路窄。”俄军工企业产品质量可靠,将其转民用可有效降低成本,增加销量,实现良性循环。

  将一部分适合转型的军工企业产能转为民用,还可保留工作岗位、保护工厂产能,同时为国家带来额外收入。由于俄军工企业大都拥有先进技术和顶尖专家,因此,军转民政策被普遍认为切实有效。

  2016年,俄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或军民两用产品占总产量的比例不到17%。俄政府同年出台新计划,规定在2025年前要把这一比例提升到30%,到2030年力争达到50%,帮助军工企业实现军工和民用产品并举发展的模式。

  抓优势增强竞争力

  军转民新计划的出台,与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面临西方制裁、经济状况不佳等状况紧密相关。2016年4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民众连线活动中首次表露了这一想法。他说,随着国防预算的削减,国家国防订单将逐步减少。

  在同年9月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普京强调,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产品应着眼于技术密集型产品,而非普通消费品。国家将动用财政,推动军工企业生产民用品,带动工业发展,进而实现进口替代。

  尼古拉耶夫说,俄罗斯在智能手机等领域已经落后,但在光学器材、船舶制造、发动机制造、医疗器械等方面仍具优势,军转民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此外,俄军工企业在能源、航空航天、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也有施展拳脚的空间。

  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曼图罗夫认为,军转民潜力最大的行业是无线电制造业。到2020年,俄罗斯无线电相关领域的民用产品生产量预计可增长2.7倍,航空相关的民用产品产量则可翻一番。

  目前,俄军转民新计划初见成效。由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出资,位于圣彼得堡的一家企业成功开发了“智能房屋”和“智能公寓”项目,将军工企业生产的传感器接入智能网络,实现了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室内空气质量等多项指标。这一产品受到很多国外买家青睐,目前项目推广顺利。

  去年,主管军工的俄罗斯时任副总理罗戈津在“索契-2017”论坛上说,俄军工综合体已在生产高科技民用医疗器械领域实现突破,成立了医用冷冻设备企业、乌拉尔光学器械厂等,收获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订单。

  缺规则转型有难处

  俄军转民政策的目标并非实现军工企业转产,而是旨在通过产品多样化保证军工企业稳定发展,同时保持技术水平、人员力量、专业水平和竞争力等。

  罗戈津表示,这一领域的“游戏规则”尚未完全建立,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他说,除了出台一些细化的规章制度,俄政府目前急需为军工企业和创新企业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创新观念的交流与信息的交换。

  此外,军工领域的重组等重大改革势在必行。由于俄罗斯军工企业众多、技术水平和处境不同,俄当前的目标是,将军工企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相结合,推动生产出符合俄国内外市场期待的民用产品,帮助企业良性运营、稳步发展,从而创造利润。

  不过目前,受近年来俄罗斯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俄政府对军工企业的内部财政支持尚未完全到位。专家判断,资金即便到位,也会先期划拨给列入联邦计划的企业及财政拨款单位。而在外部,外国投资者无法涉足俄罗斯军工领域。综合内外因素,一部分技术较落后、缺乏竞争力的俄军工企业可能陷入严重财务困境。

  俄罗斯经济政策研究院军事经济领域专家扎采平认为,目前不利于俄罗斯军工企业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军工系统的封闭性导致投资者对军工企业知之甚少,合作难度大;其二,军工企业必须生产国家需要的产品,但国家订单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错位,企业难以营利。

  也有专家认为,俄军工企业要想更好适应市场环境,需要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战略,需要政府提供优惠信贷政策,更需要吸引深谙民用市场的专业人才。

  (来源:新华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