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一村一策”引领乡村振兴
http://www.CRNTT.com   2021-02-26 14:12:22


  中评社北京2月26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近日,记者走进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杨林桥村金盆云雾茶厂的茶园,数十名村民正在进行春茶采摘前的最后一次除草。

  “你看,新芽已经长出了两三厘米,很快就可以采摘了。”茶厂老板姜从春告诉记者,自己原本在外地经营矿山生意,看到家乡一天天变化,决定回乡干一番事业。姜从春瞄准了生态农业,通过流转当地2000多亩土地,他带领当地村民建立起茶产业合作社,目前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正在茶园忙碌的村民伍军顶今年已经77岁,老伴儿李淑芝74岁。儿女在外地工作,老两口闲不住,选择到茶园打工,仅此一项年收入6万多元。他说:“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既增加了收入,还能锻炼锻炼身体。”

  从杨林桥村约10分钟的车程来到花明楼村,大片黄土上,两栋厂房拔地而起。工人埋头苦干,卡车挖机穿梭不息。这处既不靠工业园区,又不临主线干道的乡村,为何会兴起建设热潮?

  “早在30年前,我们村里已开始生产非标机械,到现在已有40多家相关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受限于场地,多半是家庭作坊。所以村里先拿出15000平方米土地,与企业合作建标准化厂房,把产业做起来。”花明楼村党总支书记陶湘黔道出原委。非标机械生产基地同时有办公、宿舍、食堂等配套用地,除了每年每亩6000元的保底分红外,村里还将通过提供后勤管理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

  “现在有6家企业与村里签了协议,还有企业想进来,已经没地了。”陶湘黔翻出村里账目告诉记者,厂房还未全部建成,村里已有了20万元的进账。到2020年年底,村集体经济已达到50万元,4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花明楼是刘少奇同志故里。镇党委书记文昊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炭子冲村依托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主攻旅游服务业、杨林桥村做好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文章、靳源村发展现代农业……2020年,花明楼镇依托红色文化,通过实施“一村一策”,所辖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突破20万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