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警惕高价“内推”背后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9-08-20 08:57:35


  中评社北京8月20日电/“史上最难就业季”“裁员潮碰到招聘潮”……秋招即将到来,一些线上求职中介平台一面制造求职恐慌,一面声称有招聘“内部资源”“绿色通道”,推出高价“内推”“保offer”等项目,收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平台力推的名企“内推”项目套路颇多。

  方便快捷地找到一个好工作,是每个求职者的夙愿。高价“内推”看似可以为求职者解决现实问题,但其背后套路颇多,不得不防范。比如,所谓的“内推”附加着一纸高额培训费用单,名企实习其实未经企业认可,号称企业内部员工授课但身份难辨,宣称“保offer”其实是“障眼法”……一旦求职者入套,很可能既找不到好工作,还会损失钱财。

  针对此类现象,依法强化打击很有必要。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就规范的大企业而言,但凡有第三方号称“保录取”基本都是假的。这意味着,一些线上求职中介平台不仅涉嫌虚假宣传,也不排除其背后存在非法利益链条。相关部门在求职高峰季有必要做好相关警示,同时对虚假宣传平台依法给予处罚。

  同样,如果用人单位牵涉高价“内推”,或互相勾结,这实际上相当于用人单位向求职者变相收费,这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比如,我国劳动合同法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所以,对用人单位相关行为也应加强监管和规范。

  此外,信息不对称难免会使求职者上当受骗。这就要求用人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尽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学校方面也须做好大学生求职就业指导,使其防范和远离高价“内推”背后的陷阱。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玉龙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