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就差一块钱,凭啥他是贫困户?
http://www.CRNTT.com   2019-04-29 16:26:31


 
  受访专家建议,在加强精准帮扶的同时,还应“左右兼顾”,加强对“临界户”的引导和扶持。精准识别固然要按政策办事,“挤水分”执行,还应加强村民评议、政策公开,并引入多元识别参考机制,综合多项指标予以判断。如毕节市实施的“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即是可推广的经验。

  扶贫产业“向前看”:长远眼光需落实

  阳春三月,贵州乌蒙山区满目郁郁葱葱。在毕节市一贫困乡的6000亩香葱基地,高山冷凉气候让地里的香葱长势喜人,山风吹拂,绿浪翻滚。

  “别看现在香葱产业发展旺,老百姓热情高,但大家的积极性是干部们不知做了多少工作才重新调动起来的。”该乡党委书记指着眼前连片的香葱地对半月谈记者说。

  据该干部回忆,2015年全乡曾瞄准辣椒作为致富项目,一下子规划了约3000亩,结果因为技术准备不足、品种选择也不合适,3000亩只种出一片失败的苦果。

  抚今追昔,这位书记感慨地说,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谋划产业一定要多“向前看”,对新项目需要的支撑条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空有热情没有收成,让百姓空耗大量资金精力不说,更寒了他们想给生活换个样的心。

  在贵州另一极贫乡,半月谈记者被一处看起来颇为现代化的养鶏场所吸引。走到近前才发现,养鶏场已然闲置,只有门上醒目的简介,还在向路人讲述自己依托中央扶贫专项资金近80万元得以兴建的“辉煌出身”。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