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我国岩土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取得多项新成果
http://www.CRNTT.com   2019-11-08 19:43:10


  中评社北京11月8日电/据新华社报道,记者从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获悉,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岩土文物病害科学认知和预测、保护材料、加固技术等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

  岩土文物包括石窟寺、土遗址、崖洞、摩崖造像、墓葬、壁画等类型,在全国约9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中,岩土文物建筑及遗址约占一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所所长李黎在研讨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机构在全国各地开展了30多处岩土文物的基础研究和保护实践工作,取得多项进展。

  这些进展包括,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分析,找到了保持土体水气渗透特性、提高土体强度和水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研发出兼容性高、耐候性强的加固材料,形成了成套加固技术、修复工艺和成熟的材料体系;将我国传统石灰材料经过科学改性后,用于我国岩土、砖陶文物修复、古建筑维修及空鼓壁画的灌浆加固,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和应用前景;为石灰岩石窟岩体的保护,尤其是渗水裂隙的加固、透气和透水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试验结论。

  李黎说,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承德避暑山庄、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大足石刻小佛湾等多处岩土文物保护项目中应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说,尽管取得了一些研究突破,但我国岩土文物病害类型多样,成熟、系列的集成技术支撑还有所欠缺。李黎表示,目前亟待开展岩土文物保护中传统技术工艺的传承与利用,同时还需要继续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11月5日至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主办的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足举行。

  (来源:新华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