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中国专题 ->> 批评者说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人纸质书阅读量骤降 该反思阅读价值了
http://www.CRNTT.com   2019-04-19 15:21:22


资料图:2018年7月18日,市民在杭州图书馆利用信用评分免押金借用图书。(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4月19日电/近日公布的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人均每天看手机时间最长,达84.87分钟,只有38.4%的人乐于看纸质书,一年降了6.7%。手机和互联网成为中国人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

  美国《侨报》4月18日载文《中国人纸质书阅读量骤降 是时候该反思阅读价值了》,文章说,拿起手机放下书,掌间的一起一落,映射的现实是数字阅读正在逐步取代纸质阅读。这让很多人担忧,阅读会不会失去原有的乐趣和意义? 从技术上讲,犹如当年纸张取代竹简,如今文字跃然于屏幕,只会提升阅读的效率,让知识传播得更广、更远,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忧心忡忡呢?

  归根结底,担忧根源不在于文字的载体,而在于阅读的人。现代人时间被切得很碎,为迎合这种现实,应运而生的各种网络资源,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阅读利用了空闲时间、补充了信息空白。但是,指尖的随意滑动,往往让阅读停留于浅表,“知道”不是“知识”,没有经过沉淀、反思、消化,容易营造阅读假象,无法将眼前的知识,变成内心的学识。

  更让人担忧的是,基于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手中的电子设备都有了“投其所好”的能力,想看什么推送什么,没有对比就没有思辨,久而久之,知识的汲取从主动变成了被动,大脑像无序的杂物间,只存不理,这样的阅读不但难有效果,还会变成负担。

  人们常说,阅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从《史记》中明鉴华夏文明的历史教益,从《红楼梦》中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苦难生活中的奋斗价值,从《三体》中反思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