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6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消费实质转型 消费股价值会不断强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9-23 07:30:09


  中评社北京9月23日电/在以茅台为首的“消费牛”持续领跑市场的当下,是否“涨过头”的质疑声一直存在。在接受《红周刊》记者专访时,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从我国消费结构演变来看,虽然今年以来消费数据增速放缓,但如果从增长的绝对速度来看,消费增长速度仍不低。无论是消费总规模,还是人均消费水平,都处于持续上升的过程中,消费升级仍是大势所趋。而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高端消费、服务类消费将是未来消费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此外,徐高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叠加“去产能”背景下,龙头股占优的格局有望得以延续。而受益于移动互联以及5G等技术的应用,单一厂商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越来越强,消费龙头行业优势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消费转型

  仍需进一步向消费者让利

  《红周刊》:从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相较于2018年上半年的78.5%的贡献率下滑明显。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速在连续2个月回升后,7月再度回调至增长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为2003年以来的次低点。您怎么看今年以来消费数据的表现,是否合您的预期呢?

  徐高: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反映的是当前以及未来收入预期情况,而收入又决定着消费。所以在经济增长持续减速,暂时看不到未来明显向上动能的背景下,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并不太乐观,消费增速放缓并不让人意外。

  例如,社会零售品总额增速在过去一年实际上是在持续下滑,虽然增速短时间有小幅波动,比如今年6月份因汽车销量在政策扰动下短期冲高,而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速出现明显的大幅回升,但当政策扰动过去之后,消费增速又重新下滑。

  《红周刊》:虽然今年以来消费数据有所下滑,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在我国GDP中占比是提升的,您认为我国消费在GDP中占比提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徐高: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偏低的。虽然政策层面一直在推动消费转型,希望能够增加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从而使得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的需求引擎。但从所取得进展来看,是相对有限的。

  尽管从消费数据上看,现在消费占GDP比重在过去这几年有所回升,但这种回升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投资严重下滑导致的,并不是消费本身很强,而是投资变得更弱,因此,消费显得相对来说变强了。其实,当前消费在GDP中占比提升,与1998年~2002年5年通缩时期因投资最差导致消费在GDP中占比最高的情况类似。消费在GDP中占比提升实际上都是被动提升的结果。

  因此,当前我们并不能够说,消费转型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个人认为,消费转型真要实质性推进,还是需要做很多艰苦的结构性的改革。例如,在国内的收入分配政策上,仍需做一些有利于消费者的调整,把更多的收入导向消费者 ,只有这种结构性的改革,才能够让消费本身的动能焕发出来。不仅是消费相对变强了,而是消费确实依靠自身增长变得更为强劲,这样我国消费转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从近期政策走向来看,也确实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说大规模的减税,实际上就是政府向民间让利。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把越来越多的国有的资本在划转给社保,实际上这也是国家在向消费者让利,这些举措如果推进下去,应该说会有力地推进我国消费进行实质性的转型。

  《红周刊》:从您刚才的观点来看,当前消费似乎尚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徐高:是的。就中国当前经济现状来说,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投资不能保持稳定,单凭消费的拉动是很难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

  消费走向多元化

  新技术或将带来消费新业态

  《红周刊》:从产业变迁的角度来看,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常用“雁行形态理论”来分析,就中国内陆而言,该理论是否适用?中国的产业转移呈现的是什么特点?

  徐高:“雁行形态理论”从根本上来看,讲的是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当资本比较稀缺时,肯定就产生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当资本变得逐步富足之后,包括技术上升等,产业可能就更多地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整个东亚的产业其实就是这种逐步转移的过程,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我觉得“雁行形态理论”的逻辑也是成立的。只不过中国大陆幅员广阔,内部不同省份、东中西部实际上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所以实际上很多产业转移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大陆内部也在进行不断的转移。比如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人力成本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转向工资相对没那么高的中西部地区。从上述经济体过去几十年的表现来看,这种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好的效果。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