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零碳小屋如何“自给自足”?
http://www.CRNTT.com   2022-01-27 10:29:30


  中评社北京1月27日电/据新华社报道,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西侧,一个长宽各6米、高2.5米的灰白色小屋顶部,矗立着两组红蓝绿相融、颇具冬奥色彩元素的条状风叶,在冬日里凌风“舞动”,与晶莹飘逸的“冰丝带”外立面遥相呼应。

  “这是我们项目团队研发的‘零碳小屋’,冬奥期间它将作为‘冰丝带’服务和应急咨询的站点使用。”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说。

  零碳小屋“五脏俱全、食粮充足”,利用屋顶的风机和太阳能光伏板供应清洁能源,满足室内空调、办公设备、外墙大屏等用电需求,并装有热回收系统、电能储存系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与智能调控,达到零碳排放。“建筑本身也使用了环保可回收的钢材料,小屋可以拆装移动循环利用。”该项目团队成员、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介绍。

  2021年9月起,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国家速滑馆、清华大学等单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之一——“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赋能绿色办奥。

  从哪里来?有多少?怎么办?围绕冬奥场馆内关于碳排放的“灵魂三问”,该团队又开发了碳排放“测算控谋”技术体系,研制出冬奥碳测平台,扮演起冬奥碳排放“监测官”的角色,让北京冬奥会碳减排贡献有据可依、有数可查、有物为证。目前,项目研制的设备已应用于“冰丝带”和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

  “我们在场馆看台区域、耗能设备、观众入口等数十个点位安装了智能监测装备,实时收集二氧化碳浓度、人流、电力、场馆温湿度等人机物环数据,这便是‘测’。数据回传至冬奥碳测平台,自动计算出场馆各区域碳排放量,这就是‘算’。”余碧莹说,项目团队还负责测算北京冬奥会各项低碳技术的减排量,以及赛事总体碳排放量。“这个平台是为北京冬奥会的碳排放精打算盘,也就是要算一笔二氧化碳的账。”

  “根据实际算出的碳排放量,科研团队会给出不同情景下的碳中和调控方案,比如涉奥企业碳排放捐赠、林业碳汇、低碳交通出行等。另外,冬奥碳测平台还可以检测到异常耗能,提醒工作人员前往检查。这便是‘控’与‘谋’的初衷。”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沈萌说。

  除提供冬奥科技支撑外,该项目团队未来还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需求,形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解决方案、低碳成果全球宣传方案,以及冬奥牵引京津冀协同发展白皮书,向全球展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低碳行动、减排贡献、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牵引成效。

  “量化冬奥会对投资产业、能源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推动效果,对奥运遗产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魏一鸣说,希望北京冬奥会能让世界更加真切可感地走近绿色办奥的中国方案、感知低碳奥运的中国经验。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