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中国专题 ->> 今日评说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http://www.CRNTT.com   2019-07-21 09:43:56


 
  未来,中国还有不少牌可以打。近日北京推行的“夜经济”,就是中国挖掘经济潜能的一个新缩影。尽管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中国却有无以伦比的“人才红利”,中国技术研发人员的薪资却仅为美国的1/8,这些人才不但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会不断吸引着外国企业赴华投资。伴随2020年外商投资法即将正式实施,外商赴华投资的顾虑进一步化解。在中国对外开放“加持”下,外资赴华投资面越来越广,中国经济高质量的成色也会更足。

  纵观G7成员国,都是通过经济的提质增效,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中国在GDP上自我调档,也旨在夯实中国高质量基础,培育中国经济高水平发展。从现有效果来看,“降速”幷未“伤及”民生。比如,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实际增长6.5%,“跑赢”了GDP增速。

  不过,也要看到,当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旧严峻,中国经济未来继续承受着下行压力。外部方面,不少经济体之间尤其美中贸易战至今仍未休战,这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隐患和拖累。对内方面,中国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解决还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去杠杆、去产能等。再者,中国上半年对企业祭出的减税降费和降低个人所得税等措施,幷未明显转化为市场消费,也未有效阻止经济增长放缓。这让未来经济增长打上了问号。此外,民营资本融资难问题、供给侧改革推行如何,金融风险能否有效管控等等,也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转向。这些是中国必须谨慎应对的挑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