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中国专题 ->> 今日评说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改革创举让中国取得巨大成功
http://www.CRNTT.com   2018-10-27 09:41:07


资料图:深圳市民在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邓小平画像前广场上休闲。
  中评社香港10月27日电/仅用一代人的时间,改革开放政策便帮助这个贫困、动荡的国家抵达了它5000年历史中繁荣、稳定的高峰。

  俄罗斯《独立报》10月25日载文《撼动中国的40年》,文章说,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这棵参天大树上嫁接市场的枝脉?中国有句谚语叫“摸着石头过河”,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也是在尝试与错误中前行。安徽某村农民开始分田到户,政府对这一做法予以肯定,保护他们免遭在外人看来是无法逃脱的责罚。而后,上述经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具有历史性、决定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落下帷幕的数周后,邓小平前往美国访问。华盛顿大开绿灯,急需廉价劳动力的西方企业巨头纷纷将生产迁往中国。北京向世界工厂的蜕变,正是自那时扬帆起航的。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各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开始在中国共存。国民经济的大部分领域仍按社会主义规律运作。与此同时,在相对有限的领域,中国开始放宽国内以及对外贸易、社会生活的限制,劳动生产率和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两种经济体制在一个国家幷行,势必引发摩擦,导致地区性发展失衡,中共内部也围绕意识形态问题展开辩论。

  随后,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幷非常积极地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说法,用于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计划与市场经济的相得益彰。

  党的领导层以及数千万党员的团结一心、政府机关秩序的整肃、国民深受快速奔向富裕生活承诺的鼓舞、西方经济制裁的削弱,为新的经济飞跃奠定了基础。后者被称作“中国的和平崛起”。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