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
http://www.CRNTT.com   2019-11-02 08:47:18


  中评社北京11月2日电/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后,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尤其是第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6%,而9月份CPI同比增长3%,这样的数据究竟该如何看待?是不是像某些外媒所说的“严重放缓”?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阶段性问题,又该如何有的放矢应对?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周人杰文章表示,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看待指标波动的方法论,仍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和观点,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做分析、下判断、出对策。

  实际GDP自然是最具代表性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但数据评价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方面,由实际GDP和CPI的加总构成的名义GDP,仍处于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从整体维度表明中国经济增速不仅没有偏离合理区间,而且动能依旧强劲、总量依旧令人瞩目。此外,制造业新订单增多,汽车生产和销售降幅收窄,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逐步收效,粮食安全形势向好,种种回暖信号也初步构成了“筑底”态势。这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对比鲜明,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上调了增速的预期。另一方面,对经济全局的观察需要但不该局限于GDP与CPI的短期波动。如论者言,只要就业与收入、生态环境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文章分析,先看就业,1097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已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再看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就业、收入直接联系群众的幸福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进一步看也是发展的潜力。同时,单位GDP的能耗持续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提质增效,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7%,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6.1%……综合来看这些表征质量和效益的要素,中国经济并没有“严重放缓”。更何况,总体运行平稳、结构持续优化、民生不断改善,这是在明显增多的困难风险挑战下取得的,实属不易。

  同时也要看到,今年以来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从外因看,全球正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慢增长”,周期性因素、体制性阻碍、逆全球化思潮、地缘政治困境等交织,短期难见复苏曙光。从内部看,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的松紧适度面临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两难”压力。比如,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负,对地方财政收入也形成一定压力;地方专项债规模在拓展、进度在提速,要避免安排使用不当等问题。又如,CPI连续上行,但PPI连续下行,信贷投放既要避免大水漫灌,又要适度开闸、“放水养鱼”,满足实体企业的迫切需要。再如,部分外向型民营企业负担较重,实体经济的投资增速受到抑制,信贷资金有“空转”现象,动能转换中的新业态存在成长困惑,等等。这些复杂情况都考验着各级治理者在合规条件下的治理能力。

  文章指出,面对挑战,我们要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忧患意识、沉稳应对压力,着力做好“六稳”工作,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所谓宏观调控的“逆周期调节”,难就难在相机抉择、平衡施策、精准发力。抓住“稳增长”目标完善调控力、度、效,扩大有效投资补上基础设施短板,用市场化办法降低实际利率,助力中小企业脱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一定能练好内功、渡过难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以更高质量的调控赢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