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英九立足台湾之同时,自应胸怀大陆。 |
中评社讯╱题:平议马英九两岸理念的深层基础 作者:卢卡尔(香港),法律博士
马英九接掌国民党之后,泛蓝整合虽未现成效,危机犹存,但因绿营陷入内外困境更深兼无强棒人选,O八年马胜出的机会依然相当看好,马因而势将更为各方注目。对台湾政局而言,两岸关系无小事,马的两岸论述于O八年前攸关大选成败;若其能如预期顺利胜出,则亦将决定O八年后之两岸关系是否真能有所突破,步上坦途。
马本人似亦有感于此,近期已多番发表其两岸论述,既为自求完备,亦为关注者提供其两岸政策之路线图。马所展现出的论述,其中不无若干至为紧要的基调理念,蕴涵有植根深层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对开拓两岸关系而言,有机会亦有潜在危机,甚需较系统的揭示以明其究竟。
“大中国意识”vs“台湾优先论”
台湾“蓝营”之所以为蓝乃因一本由孙中山缔结而由两蒋传承的国民党正蓝传统,“大中国意识” 深潜其中,失之无据。孙中山思想提倡民族主义,虽然主张采撷欧美政治理念之精华,然仍不失固守中国之道统。 两蒋主政多年亦都坚守“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有别于汲汲“去中国化”的绿营人士,台湾泛蓝人士包括马英九在内,其父老等长辈皆是来自大陆所谓的“外省人”,从小庭训,大多数对中国还有浓厚的感情,而且所受的教育感化,亦都是以中国固有道统之熏陶为主。
这种抽象的“大中国”意识,和明末顾炎武“(有亡国,有)亡天下”以及清末康有为“保中国,不保大清” 所揭橥的“大中国”的概念当可遥相呼应。 故认同“中国”按理不必就等于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这么多年来,两岸的矛盾虽已由冷战时期的反共问题主要转化成现在仍方兴未艾的台独问题,心理上的鸿沟仍深。迄今在台湾仍只有极少数人在政治上能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优先论”已是全台不分蓝绿的共识,这局面在可见相当长期的将来应还不会有太大改变。
在这种客观环境之下,马英九纵有深厚的大中国意识,亦不得不自认是“新台湾人”,台湾优先乃其唯一的现实抉择。他个人的主观状况更加深了这种台湾优先论说对他的影响:首先,他的个性虽不善于与周遭个别人士交好,但在整体上基本是属于淑世顺俗型的,故他会深切投入于以台人之好为好。其次,他的从政生涯起自辅助颇有平民俭朴作风的蒋经国,耳濡目染,再加上中国历史传统良臣形象的教育影响,特有“勤政爱民”的执着;而他毕其生所能勤的政和所能爱的民都限于台湾一地,其心之独系台湾亦当乃甚自然的结果。
具体言之,尽管马英九在观念上接受“一中”原则,在实际作为上他显然无法超越台湾特定的时空。其之“一中”是要以“各表”为前提的,“各表”所为者是名义上的“中华民国”,实质上不外就是台湾,与绿营的主张亦不外为五十步百步之差。马委实也唯有如此“爱台湾”,才能在台立于不败之地,乃至经营出他今日睥睨台湾政坛的局面。但马在个人是不应忘本,在作为国民党的主席和孙中山的信徒,又岂可忘却孙“和平、奋斗、救中国”以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志。马立足台湾之同时,自应胸怀大陆,台湾优先论应非其终极目标,马的“终极统一论”恰正也反映了这种心态。马唯有秉持这种更高大的历史使命感,才能真正做到有别于绿营人士的堂堂正蓝典范;也唯有这样,才能为台湾人民真正永久解决两岸问题,进而为大陆及全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重大的积极贡献。
“中华民国”vs“台湾共和国”
马英九在美国曾明言“一中”即是“中华民国”。马和其他泛蓝人士都是在“中华民国”旗帜下成长以及度过艰辛岁月的,其父老长辈们都曾为“中华民国”效忠拚命过,所以他们对“中华民国”心存强烈的认同感,马英九个人的例子尤其突出。马英九这次在美国因而曾对大陆当局明白放话,必须在“中华民国”抑或“台湾共和国”之间作一抉择。 他更说大陆当局若持续一味排挤中华民国的国际空间,不要说台独势力,连他这种承认“一中”的人“也要反了”,“要打也只有打了”。
相对于“中华民国”对蓝营所意味之目的性本有价值,其对绿营则只具替“台湾共和国”借壳铺路手段性之利用价值。然由于蓝营已不加保留地接受源自绿营的台湾优先论,“中华民国”与“台湾共和国”的实际区分已有混同,所差不过前者有“维持现状”而后者有“改变现状”的效应。
在大陆方面而言,二害取其轻,“中华民国”理应较“台湾共和国”易被接受。实事求是而论,究竟大陆方面对“中华民国”是持何态度和能有何弹性?按大陆多年迄今未变之外交内政成文或不成文的操作架构而言,“中华民国”显然是毫无地位的。然依所谓两岸同属中国的“一中”三段论法的最新版本,“中华民国”似又被赋予一定可协商的空间。特别是回顾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倘今再有第三次“国共合作”,则“中华民国”必须争取较正式和自主的政治地位在时下对两岸都是相当有理有利有节的演进。这在马英九更是必须全力以赴的任务,在大陆也是完成历史阶段性使命不宜再拖延的务实作为。若能因而将台独势力锁定于“中华民国”框架之内,“反独”基本便可落实,“促统”才可再徐图。
中国历史屡有多元大小政权和平共存的经验,可为现今善加参考的依据;外国如欧盟、东协、独联体等例子更具启发性,都足让马英九责无旁贷地向中南海积极据理力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