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当前台弯政治发展评议
http://www.CRNTT.com   2006-12-22 10:19:21


要求陈水扁下台的呼声一浪接一浪
  中评社讯╱题:当前台弯政治发展评议 作者:冯瑞杰(台湾) 时政评论员、台湾旅美学者

  「倒扁运动」的转折起伏

  近来台湾政局发展主轴环绕在「倒扁运动」的转折起伏。随着立院「罢免案」表决结果揭晓,蓝绿政党虽在「力推倒扁」与「政权保卫」的攻防大戏里暂画句点,但随着新一波亲绿学者与社运人物的挺身声讨,终在《民主政治与台湾认同的道德危机》连署声明里掀起了反扁高潮。

  有别于之前反扁行动总见蓝营着力痕迹,而含有权谋计算的杂质;这次发轫于绿营自家的惊世危言,确让阿扁政权在正当性版图里进一步失守。所导致的后果将使扁政权体质如罹患AIDS的病人般,因失去对外来入侵者的免疫能力而脆弱不堪!

  若先将台湾政治场域喻作民主政治的实验室,正面临瓶颈考验的此刻,其实个中行动者也在参与晦涩艰难的资格考试——通过者将由人民颁赠二○○八的冠冕,失败者则须重修民主政治这堂大课。

  国民党的问题与危机

  国民党在先前就如同先取得试题的考生般,在大部分参数设定与环境变因有利于己的情势下,其抉择无非是在体制外或是体制内择一开展;而面对民意相挺的大好时机,国民党层峰一时竟见猎心喜,方寸顿失。回顾最初马英九从体制内出发,定调以司法侦办的法律路线出航发动倒扁工程;遗憾的是,该路线一度因深蓝势力牵制,使马英九心猿意马,态度倏然转向罢免的政治路线。由于行动前后缺乏一致,结果非但使中间民众从理智上对蓝军行动的预期莫衷一是,从情感上亦未被其「阿扁下台、清廉保台」的诉求所感动。

  至于另一选项,也就是采取体制外的手段,利用大规模民众动员向执政当局施压,迫使执政者直接面对民意浪潮挑战而被迫去职。惟蓝军这些年虽身居在野,却未习得群众运动技巧。回顾每次集会,除了政治明星演说时身旁跟班做作附和的老场景外,缺乏缜密组织的结果,使泛蓝的街头运动总呈现出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的窘境,最后徒博浪费社会资源的观感而已。此外,据笔者研究,过去民进党在野时之所以能在国民党建构的「恩庇--侍从关系」里突围,把支持力量下扎草根,即是透过与市民社会组织的策略联盟,共组伙伴关系,进而在彼此发起社运时不愁缺乏动员能量。可惜的是,在政府悖离社会改革理
想的当耳,国民党却没能藉机撼动甚至解构这样的伙伴关系。

  何以致之?先不论长期以来内部派系林立的问题,以这波「倒扁运动」过程而言,泛蓝内部未曾停歇的矛盾冲突使国民党从「谋定后动」伊始,发展到
后来改采「力推罢免」、「街头运动」,乃至日渐站上主流的「中道路线」,过程中始终有阵营内部其它势力挚掣肘的现象。国民党层峰由于沉溺权力算计,致未能持守立场并洞见时局发展方向,故屡屡在这场宪政工程的运作上遭到干扰牵制;致使无论采取何种战术运用,最终成效竟都功亏一篑,使人对其终产生「蜀中阿斗」之叹。

  其实此般景况自马英九膺任党主席后就一直存在,罢扁失败不过是上述现象的具体呈现而已。不论瞻前顾后,亦或许心猿意马,确让俨然已出现共主的蓝军难以展现同舟一命、改革中兴的气象;与王金平、宋楚瑜间的互动永远予人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负面观感,特别当两人利用言语行动与之进行「软对抗」时,阵营内部就立刻陷入纷乱扰攘甚至各拥其主的「战国时代」。这样的泛蓝、不但将弱点赤裸裸地暴露在政敌眼下而予其可乘之机,更严重的后果,乃是招致民众将权斗的丑恶印象投射在泛蓝身上;此般外强中乾的蓝军,焉有战力可言?

  台湾二○○四年选举结果猪羊变色的惊心动魄依然深植人心,回顾二○○○年政权轮替后双方交锋的过往,蓝军确未曾坐拥如此集天时、地利、人和于顷刻的绝佳态势,不啻过往,前瞻未来,相信此般机会也一去难再。于今「罢扁」暂时铩羽,如何尽快将不同势力、派系重新整合,剪除损及战力的阻碍,进而重登道德正义的制高点,继续为台湾人民发掘真相,发挥监督职能,相信当是国民党自许为「忠诚在野党」的应然作为。否则,随着二○○八的迫近,作茧自缚的国民党高层将愈发投鼠忌器,甚而可能将手中的绝佳优势尽数流失。那样输掉的绝不只是马英九和国民党,而是台湾的政党政治!

  陈水扁人气光环早已消逝

  反观另一应试者--民进党,自二○○○年起手持治国权柄迄今,原本拥有为后继树立典范、唤回正义的绝佳机会,却不但陆续爆发高捷、高铁、SOGO礼券、台肥租地、金控人事等诸多疑云悬案,同时更因之恐涉及违法,而进一步整合掌握司法系统,将其揽入麾下,以为罪行掩盖开脱,于是终使该党前此大声疾呼的金融和法治改革成为侈言。然而,孰令致之?首先是陈水扁。在陈水扁「固权保身」的态度,以及立法院生态的制约下,欲藉宪政程序迫之去职,功败垂成的结果早可预期;但无论后续朝野角力的形式为何,当下面对一位多数民众挞伐的元首,代表多数民意的在野却制衡无力,此般「宪政怪状」所蕴含的成因似乎更应令人关心。

  从谦称阿扁、三级贫户之子、对抗威权下狱,到言必称二千三百万人民等,各界对以上「扁式论调」并不陌生。推敲它们的意涵,阿扁真正冀求者并非宣扬社会公平,更不是民主价值,其动机无非是塑造个人「克力士玛」(charisma) 而已。众所周知,韦柏(Max Weber)将领导人的权力来源区分为三种:第一是法定权威,即正式法律所订之权威以及依法律发布命令的权力;其二是传统权威,就是依过去传统价值体系所确立的权威;最后是精神权威(也就是克力士玛)。其中领导人因具有英雄主义、模范性,甚至神圣的性格,使其从事治理时持有无上的权力,而此正是扁政得以残喘的仅存免疫能力。

  然而,令他本人始料未及的却是民众已在上述语言里,进一步确立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信念,把华人社会中固有忠君敬上的遗绪抛除殆尽,因而过去视为尊长的总统被「平凡化」、「普通化」。褪去传统所赋予的权威,加上当下超乎常态的低迷民调,以及绿营内部滚滚袭来的反对声浪,曾一度由克力士玛散发出的人气光环早已逝去远扬。当一层层权力护甲遭民主法治的良知吞噬,阿扁现在除了蜷缩在已呈褴褛的法定权威大衣下,来临的曙光又岂止是要求心腹至亲接受法律检验而已?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