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和平研究:路径与架构
http://www.CRNTT.com   2007-09-01 11:00:12



  3,由共同的利益纽带所保障的和平属于高度和平或称永久和平。从历史看,只要有矛盾冲突且这些矛盾冲突尖锐化到某种程度,就可能引发战争;即使有和约或协议在先,也可能被撕毁。所以仅仅一纸和约还不足以保障永久和平。唯有对抗双方建立起了共同的利益纽带,并在互动交流中逐步融合为利益攸关的伙伴,在此过程中原有的敌意渐渐消除,就像当年相互厮杀的欧洲各国如今共同生活在欧共体的框架中那样,和平才能获得真正的永久性保障,从而进入高度和平或称永久和平的境界。达到这一境界,不仅现实的战争没有了,“心中的战争”也消灭了。

如果说低度和平是不能用武,中度和平是不愿用武,那么到了高度和平阶段,就是根本不需要用武了。换一种表述方式:低度和平仅仅是不战的和平,中度和平是和解的和平,而高度和平是升华到了和谐的和平。

  和平视角下两岸关系的特点

  依据上述观点来审视两岸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下述几种特点:

  (一)低度和平。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后,两岸就进入“海峡无战事”的阶段。更确切地说是进入了不统、不独、不战、不和(没有签订结束敌对状态协定或和约)的“四不”局面。由于这“四不”的相互平衡非常脆弱,所以台湾海峡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世界上少数战争高危区域之一。

  低度和平的特质就是尽管未发生现实的战争,但双方“心中的战争”从未止息。在这四十多年的时光中,两岸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对抗始终很尖锐,在意识形态上也有本质的分歧。自李登辉执政后期到陈水扁上台,两岸又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文化认同等层面发生新的矛盾和冲突,一度缓解的两岸军事对抗也再度加剧。这种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敌对状态,使两岸矛盾不仅体现在双方执政当局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两岸不同政党间的党际关系上;搞得不好,有时还会出现民间即两岸人民的对立。总之,“心中的战争”再加上现实政治中的较量,使双方都能很容易地找到对方的敌意,并以此为理由向对方还以更具敌意的措施;如果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两岸最终难免兵戎相见。

  幸好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搁置原有的敌意,不制造新的敌意,不刻意寻找甚至夸大对方的敌意,同时用更宽广的胸襟和更远大的目光,向对方展现己方的诚意和善意,并积极地去寻找、捕捉、欣赏、配合、鼓励对方释出的诚意和善意,哪怕它们很微少。

  (二)多方参与、力量均势。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是多方力量参与博弈的结果。所谓“多方”起码是三方,即中国、美国和台湾当局;在台湾分裂为蓝绿两大阵营后就是四方,如果再考虑日本、台湾民众等因素,就是更多方面。两岸低度和平状态基本上是通过四方(中、美、台湾方面的泛蓝、泛绿)互相威慑而达成。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威慑使台湾当局在迈向台独的道路上有所顾忌,台湾在美国支持下所发展起来的军事实力当然也是中国大陆在选择统一方式时必须顾忌的要素之一。美国在帮助台湾抵御大陆“武力统一”的另一面,近年来也逐渐加大了“抵制台独”的力度。北京和台北对美国的“两手政策”都有“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北京反对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支持,但“鼓励”美国对台独的“不支持”甚至“反对”(美国有时说“反对台独”,有时则只说“不支持台独”),希望美国对台独发挥“管束”作用;民进党当局则不仅希望美国支持它抗拒统一,更希望美国支持它迈向台独。泛蓝既希望以其稳健的大陆政策换取美国对其在2008年重新执政的支持,又害怕与大陆靠得过近而反遭美国猜忌,把美国推向了泛绿。

  但有一点四方是有默契、有共识的,这就是四方都要“和平”。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中国比任何人都更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10>。美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介入台湾问题时起,就把“和平解决”作为最基本的政策诉求。台湾方面无论蓝绿,当然也都知道一旦开启战端,不论最后结果如何,首当其冲的是台湾,受害最大的也是台湾,因此和平对台湾最有利。

  正因为“和平”是各方最大的公约数、最大的共识,所以两岸虽然在军事上一直相互威慑、并互以对方为假想敌加强备战,但客观上相互威慑形成了力量均势,主观上各方又都以“不战”为底线,于是就维持了近五十年“不战”的低度和平局面。

  (三)和平的“升级”很困难。如前所论,低度和平是不稳定、不可靠的和平。因此两岸的有识之士已经呼吁多年,希望把两岸关系推进到更高的中度和平层级;即通过双方签订结束敌对状态协定或两岸和平协定之类的文件,表明愿化解“心中的战争”的意向,并以文本化、制度化的方式把“不战的和平”提升到“和解的和平”。1995年初发表的《江八点》正式提出了双方举行结束敌对状态谈判的建议;在此前后,台湾方面的领导人也都表示了类似的意向。但十多年过去,非但此类政治性谈判遥遥无期,连九二年已经达成的共识也被推翻,甚至“海基会”、“海协会”这些“白手套”都闲置无用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停顿乃至倒退?台湾学者杨开煌教授认为答案在于两岸对和平的定义不同。“大陆的‘和平’是追求内战的结束;台湾的‘和平’是邻邦的友好。大陆的‘和平’是国内格局的稳定秩序的维持;台湾的‘和平’是区域新秩序的建构。<11>”尽管四方对“不战”有共识,但再往上走方向就不一样了。大陆方面主张两岸以建设性的对话和谈判签订协定,保证海峡地区的长期和平稳定,并在双方互补互利前提下开展各项交流,直至通过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方式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这不仅符合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泛蓝基本上可以接受这样的进程,但它不希望这个进程走得过快,而且在这个进程中泛蓝会特别在意保护台湾的尊严和利益。而泛绿阵营中的某些人士,则希望在和平的氛围中渐渐把台湾拉向独立。更可恶的是,他们为了选举需要而刻意制造两岸关系的紧张,激化原有的“心中的战争”;简言之,他们就是想永远停留在“低度和平”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中,既可以维持“不战”而满足各方最基本的共识,又可以炒作两岸的敌意或“被大陆打压”的悲情来谋取个人的政治利益。

  (四)政经、官民的落差。上文提到参与台湾问题博弈的有四方,其实不止四方,国际上还有一些国家如日本,也想在台湾问题上发挥作用,这姑且不论。在此必须加以关注的一方是台湾民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台湾岛内不可能形成占绝对多数的对统一的共识,因此能够成为两岸同胞共同接受的价值基础,就是和平、和解与合作。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两岸民间贸易已经达到1078亿美元,台湾对大陆顺差达664亿美元;当年批准台商投资项目3752项,合同台资113亿美元,实际到位投资21亿美元;截止到2006年底,台商累计投资大陆的合同金额将近一千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439亿美元。<12>两岸的经贸交流,使得台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搞“台独”不利于台湾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也不符合两岸经贸整合的大趋势。虽然台湾当局在政治上不断搞“去中国化”,但不少台湾企业,包括不少大企业,却纷纷实践另一种版本的“去中国化”,即“向大陆去”、“往大陆去”。

  台湾民主化的最大成果,就是一切政治人物和政策,最终抗拒不了人民的选择。时至今日,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已成为岛内民众的共识,让两岸“和解双赢”将渐渐成为新的民意主流。能否促进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已经成为今日台湾任何当权者必须挂怀的政绩评价标准,包括民进党也必须对此有所呼应。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与路径

  胡锦涛主持中央领导工作以后,在前任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强调“和谐”的概念,推动在国际上建构和谐世界,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这明显反映出新一代中共领导更加重视和平的价值、地位与功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