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意识”发展的危险趋向
http://www.CRNTT.com   2007-11-27 10:54:27


当“台湾意识”蜕变为“本土意识”后,它就已经开始变味了。
  中评社讯╱题:“台湾意识”发展的危险趋向 作者:李家泉(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

  台湾自民进党执政以来,岛内关于“台湾意识”的炒作愈演愈烈。尤其是“大选”靠近,新一届“立委”选举靠近,执政的民进党拿不出政绩,而且是弊案如山,民众怨声载道,这就更加需要靠炒作“意识形态”了。最近一个时期来,我看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觉得很多分析都是颇有见地的,很有启发。但又觉得文章太长,愈看愈感到问题太复杂。于是想先来一个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化复杂为简单”,然后结合这个过程,谈几点个人体会和看法。

  “台湾意识”发展的历史观

   “台湾意识”本来就是一种乡土意识或地方意识,就像我们所说的“山东意识”、“安徽意识”、“福建意识”、“广东意识”一样,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不过,台湾意识则是在与内地各省不同的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逐渐具有一种与中国意识相对立、相排斥以至相冲撞的地方意识,近年似乎又在向“台湾主体意识”和“台湾主权独立意识”发展。这自然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趋向。

  我这里所谓历史观,是指历史唯物主义。正是根据这种历史观,我把“台湾意识”归结为“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主权独立意识”三个发展阶段,这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三个时期。

  发展的第一阶段。台湾地处中国东南一隅的边陲,在中国长期受侵略、受压迫、受奴役、外患频仍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日本殖民主义者抢占台湾以后,台湾同胞受苦受害最深最烈,从而产生不同于内地各省的更强烈的地方意识——“台湾意识”,是很自然的。国民党因内战自中国大陆败退至台湾后,不仅谈不上为长期受害受难的台湾同胞疗伤止痛,而且为“反共”和“固权”的需要,却更加强了对台湾同胞的独裁专制统治,无异是在“伤口上撒盐”,从而使得台湾同胞的“台湾意识”逐渐由对祖国的“亲近感”和“期待感”,而演变为“失望感”和“疏离感”。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分离意识”或“独立意识”。

  发展的第二阶段。从李登辉掌权开始到陈水扁两期主政,这种“台湾意识”因为本土出生的人执政,以至后来所谓的“本土政党”执政,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幷逐渐演变为排他性的“台湾主体意识”。于是,所谓“本土——非本土”、“本省——外省”、“爱台——卖台”等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舆论充斥台湾各个领域和媒体。同住台湾岛,同是大陆移民,同是一个民族,因为先来后到的不同,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因为蓝绿颜色的不同,因为“在朝”和“在野”的不同,从而大打“口水战”、“族群战”和“法律战”。与此同时,大搞“去蒋化”、“去中华民国化”和“去中国化”。总的都是“去中国化”。连外国媒体都公开报道说:这里已“暴发台湾式的文革”。

  发展的第三阶段。表面上看,台所谓“台湾主权独立”概念,是民进党1999年5月在“台湾前途决议文”中就已提出的;但实际上作为台湾岛内压倒性的舆论,则是在民进党的第二次主政以后。陈水扁自2006年“元旦文告”和“春节讲话”,大讲“台湾主体意识”路线之后,更进一步在“文宣”中将之提升到“台湾主权独立”的新高度,强调台湾早就是“事实上的主权独立”国家。在舆论压力下,连反对派的蓝营政党也不得不“拿香跟着拜”。然而它们这样做,也很难收到其所预期得到的效果。执政的民进党,为了保住所谓本土政权,竞图“以独遮贪”、“以绿掩贪”、“以党护贪”,无所不用其极。舆论有所谓“宁垮于台独,不垮于贪腐”之说。

  “台湾意识”发展的哲学观

  这里所谓哲学观,就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是哲学观上的最根本问题。很显然,所谓“台湾意识”的产生,以至后来形成的“分离意识”或“台独意识”,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台湾这块土地上孕育和生长出来的。物质第一性,“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也反作用于“存在”。台湾在海峡两岸多次、长期处于被分割、被分离、不能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台湾民众滋生这样那样的分离意识,幷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势的变化而发展,即由一般的“台湾意识”升至“台湾主体意识”,再升至 “台湾主权独立意识”,这是很自然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日本统治时期。“台湾意识”仍作为中国特殊的地方意识的一部分,而与日本的“皇民意识”暗相较劲和对抗而存在的。日本殖民者在台湾统治长达半个世纪,即使是后来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仍远没有消灭具有深厚“中国情怀”的台湾人的“台湾意识”。这个时候的“台湾意识”幷未排斥“中国意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